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篇

关键词:集成; 条码; 网络; 节能; 数字工厂

中图分类号:TN87-34文献标识码:A

Light Current Intelligent Design of Shenyang Machine Tool Factory′s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Project

XU Bin,ZHANG Xin-sheng

( Institute of Projece Planning & Research of Machinery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 In the overall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project of the SHENGYANG machine tool limited company, integrating the smartcard application system with the existing MES, which is first implemented in our country. By using the logistics barcod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SHENGYANG machine tool limited company has been advanced in domestic machinery industry. By using the optimal group control technology for refrigerators and cooling towers, the project implements energy saving task as well as remaining the hu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the chilled water. By deploying the redundant, flexible and secure computer network, the plant network has good operation. The whole design framework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digital plant.

Keywords: integration; barcode; network; energy saving; digital plant

0 引 言

弱电智能化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控制技术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产物[1]。智能化建设[2]主要指通讯自动化(CA),楼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消防自动化(FA)和保安自动化(SA),简称5A[3]。 弱电智能化设计中存在系统目标与技术、技术与产品、产品与价格、价格与系统规模等矛盾和不确定因素,因此其设计的关键在于系统规划。从需求目标出发,研究分析技术设计、产品、信息、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制定出智能化系统的整体构想[4]。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技术改造项目,简称沈阳机床技改项目,主要包括:数控机床产业园、功能部件产业园、重大型机床产业园三个基地。本项目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先导示范型重点项目,其特点是建设规模大、子项多、技术难度高,系统性、综合性强,设计复杂,涉及专业多,并广泛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多项创新技术。弱电智能化系统投入使用后,不仅很好的提升了沈阳机床的智能化水平、管理水平、安全水平,而且也大大地促进了工厂建筑设施的节能水平,弱电智能化系统投资效益显著、运行效果突出。

1 设计目标及系统特色

沈阳机床技改项目把技术改造升级、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以及信息化建设作为搬迁重组的“四位一体”特征,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的充分融合作为弱电智能化建设的主要目标。系统特色包括:

(1) 自动化管理软件[5]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支持众多厂商智能产品的接入,内含快速的组态工具和专业控件,能够为系统集成商提供简便的集成开发平台。智能设备选型和工程建设质量应符合相关行业标准。

(2) 覆盖全面的基础信息设施,支撑企业信息应用系统取得良好的运行效益。覆盖车间各角落的网络系统[6],将带有通信接口的数控机床、车间现场调度工作站、CAD、CAPP等工作站联为一体,实现了全新的机床制造概念,即加工过程高度柔性化、复合化、精益化,制造及管理过程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国内规模和复杂度之最。

(3) 成功地将智能卡应用系统[7]与MES有效的集成,除了满足员工考勤、消费、会议签到、图书借阅等常规需求外,还实现了车间作业、生产调度等功能,使国内单件小批量、离散型MES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国内首创。

(4) 成功的将条码技术[8]应用到物流管理[9]中,并与ERP系统[10]进行了有效的集成,实现了物流条码化,以配送中心/立体仓库为主体,对出入厂区的生产用物质全面实施条码化管理,提升了物流管理水平,使沈阳机床的物流管理水平走在了国内机械行业的前列。

(5) 将大屏显示技术、网络技术与企业ERP集成,实现了看板管理智能化,为机床制造企业首次采用。

(6)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与远程工艺设备监测系统的集成,不仅提升了工厂的智能化水平,而且也使工厂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 主要集成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由信息设施系统(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子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子系统、公共广播子系统、信息导引及子系统、会议电视子系统、电子会议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企业ERP系统、综合办公系统、产品及工艺设计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出入口控制子系统、电子巡查管理子系统、停车场管理子系统)、智能集成管理系统等组成。系统建设规模大、子项多、技术难度高,系统性、综合性强,系统架构复杂,集成设计要求高。

图1展示了信息化应用系统与生产链连接构架。

图1 各综合信息化应用系统与生产链之间的关系图

图2展示了智能集成管理系统数据流之间的联系。

沈阳机床信息化目标是向运营管理统一、全面预算统一、 物流管理统一、工艺设计统一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系统覆盖销售、计划、生产、采购、库存、质量、成本、财务等业务领域,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并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物流管理系统 、工艺规划系统 、每日业务智能系统 、呼叫中心系统等实现有效的集成。

图2 智能集成管理系统数据流示意图

3 系统创新性设计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创新设计

沈阳机床信息系统对网络有特殊性要求:跨VLAN广播要求,视频监控需要组播支持和恒久大流量冲击,数字广播需要在以太网上直接承载,异地分支机构互联网保密性的要求等。相应设计手段包括:

(1) 全网冗余设计充分保证厂区网络高可靠性:厂区运营商接入、网络核心层、汇聚层的设备、链路采用冗余设计,核心层采用电信级设备双机互备,配置冗余引擎,提供的高可靠性;网络汇聚层、接入层采用智能弹性架构设计;并在核心交换机与汇聚层交换机之间运行OSPF、ECMP路由协议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IP路由流量负载分担。

(2) 智能弹性架构提高网络投资效率,实现业务平滑扩展:核心交换机采用分布式Crossbar共享缓存的体系结构;汇聚层和接入层交换机,通过先进的智能弹性架构技术提供了端口密度和交换能力的高可扩展性;路由规划采用OSPF动态路由协议设计。

(3) 安全网络融合联动彻底消除木桶效应:采用安全融合网络解决方案,实现了网络与安全设备的信息共享与策略联动,借助IPSec及SSL VPN实现分支节点信息的安全传输。

针对工厂环境的个性化设计

针对工厂环境的个性化设计有力地保证了系统的高效运行。综合布线系统易受工业环境的影响,为此根据各车间的环境情况,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如:一般机加工车间加金属保护管罩;结构车间采用屏蔽布线;涂装车间采用工业联接件进行保护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而且可行的,切实起到了保证系统长期可靠运行的作用。此外考虑到沈阳机床为公司――事业部制,占地大,网络带宽资源丰富,本次设计视频监控系统采取车间用摄像机就近接入车间网络硬盘录像机,各车间网络硬盘录像机分别通过工厂视频监控计算机虚拟网传两路图像到工厂控制中心,即节省了投资,又实现了二级柔性管理。数字广播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各车间分站可独立广播、工厂广播总站和消防可强切的功能,满足了事业部制实际运行的需要。

节能环保设计

空调水系统控制方面: 采用了优化的控制策略实现多台制冷机的台数控制;在保持冷冻水大温差的条件下采用了变冷冻水温度的控制方法;采用集成的冷却塔控制策略,尽可能在安全的条件下降低冷却水的温度,以提高冷冻机的COP值。空调风系统控制方面: 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根据室内人员的变化增减室外新风量;在开敞式办公室、会议室等区域采取设置红外传感器结合工作时间表的方式来联动风机盘管的启停;采用分层空调,通过分层上下布置温度传感器,温度梯度控制上下层风阀的开度,实现空气的重新组织。与车间采取常规空调方式比,经测算节能可达30%以上;对于产生烟雾的设备采取局部通风并与设备联动开启的方式,以减少整个车间的风机能耗;涂装、结构车间增设空气质量传感器,根据空气质量情况,启停车间排风机;能量计量系统的采用实现了各车间及独立核算单体分别计量。排污处理方面:在确保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及污水处理过程优质可靠运行、排放达标的目标前提下,将污水处理站运营决策、管理、调度、过程优化、故障诊断、现场控制等功能集成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信息多层“无缝”链接,实现了污水处理过程的管控一体化及综合信息处理。

4 结 语

此次技改项目建设以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公用设施管理自动化为三大核心的工厂弱电智能化系统,支持全厂所有信息活动,增强对使用变化的应变能力,保证厂区内各空间的安全、健康、舒适和节能环保,降低运行费用,提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使弱电智能化建设项目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整合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沈瑞珠,杨连武.物业智能化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元恺.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与对策[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8(4):104-108.

[3]俞德明,方曙东.校园智能化系统的规划与设计[J].池州学院学报,2008,22(3):24-26.

[4]黄国凯.浅谈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J].福建建筑,2005(z1):109-111.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篇

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使数据中心建设进入到快速成长阶段,提高数据中心的集中式管理水平,对数据中心的运营至关重要。将数据中心中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产品和设备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让能效达到最高,是数据中心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DCIM(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应运而生。

在数据中心领域,DCIM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在布线领域,智能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概念和目标上来看,两者不谋而合。用软件管理硬件,使基础设施管理与IT管理两个原本泾渭分明的领域不再各自为政,最终实现两者的最佳融合。

统一管理平台

据Gartner预计,到2016年,DCIM的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7亿美元。“DCIM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市场。通过将数据中心里的设施管理和IT管理集中起来,DCIM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的平台,来管理数据中心内的能源、空间和连接。”康普大中国区技术经理吴健表示。他认为,DCIM对于提高企业的战略价值不容小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据IDC报告,有58%的数据中心将IT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管理分成了不同的部门。这种人为的组织架构划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员管理和权责划分,却增加了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降低了数据中心运维的效率,甚至提高了数据中心发生事故的风险。此外,很多数据中心当前的管理相对分散,比如没有统一视图让管理者获得相关信息,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关联和共享等,使用户的管理成本加大,也大大提高了数据中心管理的复杂程度。

对数据中心管理者而言,拥有一个统一的DCIM平台同时管理IT和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只有对机房设备的容量、功耗、空间、承重等信息有了直观了解,才能防患于未然,提高数据中心的可靠性。

基础设施和管理应用之间要建立一种清晰的管理和对应关系,所以对于布线厂商来说,推进智能化产品势在必行。但是,在推进智能化产品的过程中又存在诸多挑战。在康普大中华区技术咨询经理丁世深看来,这些挑战分为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他认为:“一方面,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能否降低、正常运行时间能否确保、人员分配是否合理是可量化的挑战。这些指标虽然在实现过程中不容易管理,但它们是容易衡量的,所以很多企业会针对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执行相关措施。另一方面,有些挑战是很难量化的,比如能否确保以客户为中心交付最优的服务,并依托企业数据中心的系统、服务和信息确保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即使难以量化,但从长远来看,它们能够更加贴近用户,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会更有意义。”

无缝自动化集成

从布线的角度来看,为什么DCIM越来越重要?吴健认为有两大原因:一、云计算、虚拟化的兴起使数据中心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拥有一两万个信息端口数的综合布线系统已经很多,这使得布线系统的管理成本增高,成为用户和系统集成商的负担,他们需要一些智能化的手段来降低管理成本;二、数据中心日益演进,国内IT资源的管理已经相对成熟,而基础设施管理相对混乱,这就催生了新型的解决方案。

为节省空间,高密度布线已经成为主流,造成了网络机柜和线缆密度的增加,这不仅在外观上比较混乱,还对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带来威胁,往往会给人一种高效率和高密度不可兼得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更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平台作支撑。据了解,在西蒙MapIT G2智能基础设施管理方案中,增加了角形配线架,将智能监控和角形配置结合在一起,便于高密度配线路由,且不再需要在机架上安装额外的线缆管理器。

在数据中心的发展过程中,高密度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通常所说的高密度不只体现在物理空间方面,还体现在功率方面。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与日俱增,对电力和制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智能布线系统能够对温度、能源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协助用户做好数据中心的降温和能源使用优化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数据中心中,智能布线系统不仅能够与高密度特性共存,而且还能彼此协调,相互支撑。

3D可视化管理

随着云计算数据中心共享IT资源池的应用服务模式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数据中心服务器虚拟化和网络设备虚拟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采用虚拟化技术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传统数据中心有较大的差异。云计算虚拟化数据中心为降低延时,普遍采用二层网络架构,服务器端大量采用TOR(Top of Row)网络架构。与传统EOR(End of Row)不同,TOR网络架构每个服务器机柜单独配置接入层交换机,使得水平配线区HDA(计算机房内设置水平交叉连接设施的空间)与设备配线区EDA(计算机房内设备交叉连接设施的空间)融合在了一起,就需要在设备机柜的HDA配线设备和主配线区MDA(计算机房内设置主交叉连接设施的空间)处进行智能配线管理。

虚拟化加大了数据中心管理的复杂性,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中心的运行状态,业内诸多布线公司无一例外地推出DCIM解决方案或者升级原有方案。据悉,为了增强在DCIM领域的专业性,康普收购了开放式企业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公司iTRACS。基于康普imVision解决方案构建的iTRACS融合物理基础设施平台CPIM,结合三维可视化建模,可以全面展现包括能耗、散热状况、网络连接、强电连接在内的整个物理生态系统,并可提供服务器性能、存储容量等其他统计信息。用户可以借助该平台在一个实时的可视化三维环境中查看、了解、管理和不断优化这些动态要素。近日,康普还了配备myAnalytics分析引擎的版本,将来自不同数据源和工具的信息汇集整合到单一的整体管理环境,为用户生成更加优质、直观的DCIM报告。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3篇

2、马xx,男,装备材料部。该同志主要负责精品基地所有业主管理项目甲供钢材的供应。随着建设项目陆续开工,钢材供应全面铺开。钢材供应的特点是种类多,规格型号多,生产周期不一,工作量非常大,节假日及几乎每一个周末都在工作中度过。3月份以来,通过合格供应商入围等短流程招标形式,缩短了采购周期。签订钢材采购合同51份,没有出现一笔差错。

3、冯xx,男,公益事业部。该同志负责后勤服务工作,分管公司餐饮、物业、住房、绿化管理。在公司后勤服务建设之初,认真做好餐饮、物业服务方案设计。在服务方案规划中充分利用成熟的市场资源,节约管理成本,选择餐饮、物业行业中服务水平高,评价优秀的企业参加投标。在每个服务区引入竞争机制,细化评价考核办法,搭建了高标准、市场化餐饮物业服务平台。在职工团购住房谈判中,充分利用政策空间,逐一化解各类风险,在小区户型规划设计阶段,充分了解职工居住需求,保证团购住房舒适性和性价比。

4、李x,男,办公室。该同志主要承担公司及办公室具体的文字材料、信息报送等工作。上半年,参与完成半年工作会议、上级检查汇报以及其他各种会议活动中讲话材料的起草工作;完成需要向上级报送的年鉴信息、活动开展等材料;列席公司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部门负责人会等会议,做好记录、整理纪要;及时上报集团公司信息46期,基本做到了集团公司信息中每期都有精品基地报道。

5、李xx,男,设计管理部。该同志作为施工图设计进度计划的管理者,确保施工图设计进度计划按照网络节点推进,满足现场施工的需要。按照公司一级网络计划并根据现场实际需要,每月编制详细的月度进度计划,并将月度进度计划分解到周计划。加强与现场和设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为设计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对公司各部室和各项目部提出的涉及设计管理工作的重要事项进行督办,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基本满足了现场工程建设的需要。

6、闫xx,女,安全保卫部。该同志在安全管理岗位上认真履职尽责,为公司实现安全生产_六为零_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安全基础管理上,组织了10余次体系文件研讨会,按照研讨意见对22项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定稿、,基本完成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积极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督查,仅上半年就发现各类问题和隐患750余项,逐一跟踪,确保整改率100%;向施工单位开具了132份《安全管理处罚通知书》,按月汇总报财务部,未出现任何差错。

7、自动化控制中心信息化平台组(集体)。信息化平台组负责日照公司全厂通信、网络及信息化平台、全厂各工序电信子项的建设。顺利完成钢扎大临区域网络、通信系统建设;积极推动大临设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实现公司办公楼、大临设与山钢总部视频会议对接;完成施工现场安防监控及施工关键部位监控系统,实现工程关键要害施工部位的监管。利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对公司内外网、OA系统、门户系统进行停机优化;完成了公司关键绩效KPI,超期报警功能等指标的_驾驶舱_展示;实现了办公和各类业务的及时提醒。全面构思和规划公司信息化建设蓝图,完成公司信息化平台规划。在全厂数据中心及主干网、全厂统一通信系统的规划设计中,积极采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

8、汪xx,男,焦化项目部。参与了焦化工程五个标段的EPC、E+PCM合同及技术协议的研讨和谈判,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将工期有所提前。提前谋划焦化工程自主管理项目的设备招标,加班加点完成了21份招标文件的审查及挂网。对焦炉桩基施工现场进行质量和安全检查,协调解决出现的缺水、混凝土供应短缺等问题,并承担起夜间轮流值班任务。制定了《焦化项目部内控档案文件管理办法》,向公司档案室移交5个标段投标文件145份,合同14份,初步设计123份,内部存档文件及图纸100余份。

9、杨x,女,财务部。该同志对于每一笔需要支付的款项都是反复审核,保证了各项工程款、预付款、投标保证金、工资和报销的经费能够及时准确的汇入员工账户,确保工程顺利推进。认真办理信用证到期解付业务。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并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确保了票据付款的安全及时。对于施工单位交付的银行保函,能够及时到银行验证真伪,确保预付款及进度款能安全及时地支付给施工方。学习货物贸易相关知识,及时在货物贸易检测系统进行外汇收支申报,确保了公司外汇收支业务的正常运行。

10、和x,女,规划部。该同志积极主动的承担并圆满完成了部内的综合管理、绩效考核、招标管理等工作。综合管理是一项繁琐而又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该同志不怕麻烦,用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圆满完成了该项工作;绩效考核工作需要耐心细致,在工作中不厌其烦的核对、落实各项考核数据;在招标管理工作中主要负责评委抽取工作,该工作对时间要求较高,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本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评委抽取工作,保证了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

11、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集体)。2016年以来,着力岗位定员优化和人力资源配置,强化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深化组织建设增强政治保障。不断优化岗位定员设置,为各部门选聘急需员工。以扁平高效智能信息化流程为依托,加强岗位劳动定员的研究分析,打造国内领先的劳动生产率。紧密结合工程进度,及时选调211人、引进重点院校毕业生23名。上半年组织了赢在执行、英语、EXCEL、建设智能制造的梦工厂等专题培训,共参培670人次。搭建员工培训成长平台,选拔18名内训师进行了封闭式培训。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抓好_三严三实_专题教育整改落实,扎实开展_两学一做_学习教育,组织和指导各级民主生活会。在全体_员中开展_党员示范岗_和_党员突击队_活动。克服人员变化大的困难,逐人逐月确定应交党费额,足额上交集团。适当考虑解决两地分居问题。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

12、胡xx,男,炼铁项目部。在设备采购过程中,他认真组织设备技术规格书编写和参与招标文件的审查,完成各类设备招标文件400多项。在设备招标过程中,他通过细致周密的考察获取大量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在与供应商反复切磋较量过程中,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作为设备监造人员,不定期的到设备制造厂进行巡查,组织参与设备出厂A检等工作,在设备出厂前将隐患缺陷消除,确保了进场制造质量100%合格。在质量管理中,他依据规范标准,关键控制点高于规范的要求,对每一个指标全数检验,严控工艺标准,确保安装质量100%合格。

13、袁x,男,能源环保中心。在鼓风机站桩基施工、自备电厂地基详勘等过程中,他紧靠现场,发挥专业优势,监督施工质量,指出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责令EPC总承包单位告知施工单位限期整改。他土建专业能力强,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在施工单位人员中广为知晓,增强了施工方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的自觉性,确保了施工质量和安全。

14、殷x,男,工程管理部。该同志主要负责岚山四标段场平工程和炼钢连铸区域地基处理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公司一级和二级网络计划组织施工,克服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制约多等不利因素,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狠抓施工质量管理,积极协调地方、施工单位等各方关系,充分调动参战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了上下工序间压茬施工、无缝衔接;按期完成了炼钢EPC总包单位进场、土建开挖和钢结构吊装等重要节点,确保了炼钢连铸工程按节点稳步推进。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4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jinglingk-0”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及生态环保问题通报整改落实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委、市政府: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环保委的精心指导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湄洲岛党工委、管委会严格对照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全面落实党的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各项环保工作稳步推进。现将2020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及生态环保问题通报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0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

(一)坚持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成立书记担任组长、主任担任第一副组长的湄洲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莆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部署要求,负责提供辖区发展战略报告、重点产业布局及各类专项规划,对接各类规划指标分解下达工作。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全面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工作;配合市自然资源局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衔接工作。严格落实《莆田湄洲岛管理保护条例》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平台经济新业态,全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目前全岛第三产业占比GDP达60%左右。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展湄洲岛智慧节能生态建设,实施分布式光伏项目,推广清洁能源使用,提高全岛清洁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用水总量、农田灌溉水达有效利用指标系数、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等指标均控制在目标责任书要求范围内。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量达2922吨,进水水质COD浓度平均在170mg/L左右,化学需氧量、氨氮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因地制宜创新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模式,不断完善和规范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全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托深兰科技集团自动驾驶前沿技术,深化湄洲岛智慧汽车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试点,在湖石淉公园建成公里长自动驾驶旅游体验线路并布局配套5G基站建设。

(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实施截污、活水、净水、引水等工程保持湖石淉水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及河长办检测湖石淉断面水质为IV类及以上,达到今年水质目标;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及地表污水,确保宫下村宫下沙自然村省考点地下水监测点在丰、枯水期水质检测结果良好;规范海域养殖,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常态清理海漂垃圾,保障近岸海域水质二类。

持续提升空气质量。持续实施蓝天保卫战,禁止工业企业项目落地,加强扬尘管控,落实工地、道路扬尘治理常态化检查,实现全岛餐饮店油烟分离全覆盖,推行新能源汽车,限制燃油汽车入岛。全年轻度污染12天,首要污染物均为臭氧,其余指标优良天数比例达100%以上,其中平均浓度达到μg/m3。

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基础。积极落实化肥使用量减量化行动,向农民推荐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预计同比上一年度减少;医疗废物按照“小箱进大箱”的模式,采取乡村医疗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入小箱后,转运至附属医院湄洲分院入大箱,再统一送往医疗废物处置公司(福建康盛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集中处置,全年共送出医疗废物约千克,处置率达100%。

(三)加强生态保护

深入贯彻“保护好湄洲岛”重要工作。湄洲岛着力从依托妈祖文化优势,服从服务国家大局;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打造绿色生态岛屿;保护妈祖文化遗产,厚植拓展文化根脉;挖掘时代价值内涵,促进文化活态传承;坚持管控疏导并举,提升绿色承载能力;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强化人才资金保障;精心组织形成合力,营造保护浓厚氛围等八个方面下功夫,全面落实《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全岛垃圾分类全覆盖、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餐饮油烟治理全覆盖,绿化覆盖率提升至,天更蓝、水更清、岸更绿、沙更厚、云更美的海岛生态样板逐步成型。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编制《湄洲岛造林绿化提升建设规划》(2020-2025年),开展公园道路提升、重要节点绿化彩化、重点地段防护林改造提升及全岛养护补植,建成3个口袋公园,引进并完成32亩东环菌草项目建设,完成88亩观光农业基地及鹅尾木栈道公顷防护林建设。截至目前,我区自然保护区面积10062公顷(其中林业自然保护小区72公顷、海洋保护区面积999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蓄积量达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公顷;湿地保有量3386公顷。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任务,累计完成三年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150户,占市里下达任务100%;完成新建改造水冲式公厕11座(其中城市公厕3座、乡镇公厕2座、农村公厕6座),占市里下达任务100%;完成2018年三格化粪池新建912户,占市里下达任务数354户的257%;完成农房整治270栋,占市里下达任务数190栋的142%;完成100%的房前屋后整治,新建农村公路11公里,建成1条整洁有序“示范街”、2条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等。二是超额完成“绿盈乡村”创建任务。莲池村、寨下村、汕尾村、西亭村等4个村于今年创建为初级版“绿盈乡村”,现全岛“绿盈乡村”累计占比达。三是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湄洲岛污水工程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深化编制《湄洲岛生活污水治理详细及实施性专项规划》。根据专项规划指导实施湄洲岛污水收集全覆盖项目建设,全岛累计铺设污水收集主、次干管约160公里,实现11个行政村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农村每家每户三格化粪池应接尽接,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管网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累计纳管9427户,纳管率达100%,实现污水“全收集”。四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机制。正式运行全省首家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探索建立了独有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湄洲模式”,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国家卫生乡镇”。

(四)打好碧水、蓝天、净土、海洋生态保卫战

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一是不断完善“河湖长制”。设立区镇村三级河长,常态开展巡河、整治等各项河长制工作,由镇河长办成立的30人专业保洁队,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对全岛25处沙滩岸线、4条区级河道、9条镇级河道进行常态化保洁。年均清淤长度约10公里,清理水面及沿岸垃圾约7000立方米,清理水葫芦约1500方。二是实施全岛水系综合整治。利用中水回用,以及通过“截”、“蓄”、“净”、“补”等手段,拦截存蓄岛上降水,经过加压泵站、补水管线等补水系统,将拦蓄的雨水及中水补充到相应河湖,并在河道内设置分级低堰拦蓄河水,实现全岛水系连通和主要无水河段的盛水功能修复。目前该项目已开工建设,正在开展“两闸三渠”建设。三是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在现有污水处理厂基础上投资6400万元,实施湄洲岛污水处理厂技改(扩容提升)工程,建成后污水处理总规模将达1万吨/天,出水同时满足城镇污水一级A标准及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中河道水质标准,污水处理工艺采用A2O+高效沉淀+反硝化;该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提标工程)于2020年8月底动工,已完成基础施工,现进行高效池及反硝化滤池建设,计划于2021年1月完工,规模5000吨/天,二期(扩容工程)计划于2021年1月底动工,2022年6月完工。四是完成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任务。委托福建省莆田水文水资源勘测分中心完成《湄洲岛水资源状况调查报告》编制,掌握湄洲岛现状地表水、地下水量和质的分布情况以及蓄水工程可能的最大蓄水量。五是强化入河排污口整治监管。加快湖石淉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委托第三方污水检测服务机构开展常态化水质监测。通过实施农村污水收集管、三格化粪池纳管建设及雨污分流等措施,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马西、沙厝、下肖等3条渠道雨污合流市政排水口)整治,排放水质达到Ⅳ类及以上。六是深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与监管。忠湄轮渡委托莆田市辰龙船务有限公司完成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处置,并编制年度船舶溢油及污染物泄漏专项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防备和处置能力。渔港码头设置“油污集桶”,统一收集、存放废弃油污。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一是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大力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目前已投放电动游览车269部、新能源公交车37部,实现全岛公交电动化,切实减少燃油机动车数量;分时租赁项目现投放20辆新能源汽车;全岛共完成34座充电桩建设;公共自行车项目完成三期建设,目前全岛共有65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共投放1708辆自行车及50辆电助力车。二是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源头管控,持续严禁湄洲岛居民新购燃油车入岛,落实“无绿标车”限行,禁止黄标车进入湄洲岛,禁止“冒黑烟”等尾气超标机动车、无标车(含营运车辆)进入湄洲岛行驶,禁止农用车等高排放车辆昼间上路行驶,加强施工工地渣土运输车辆管理;严格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推进湄洲岛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及编码登记工作,累计发放环保登记号码牌37个;收回岛上加油站的经营权,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三是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联防联控。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组织开展全区轻微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在全市轻微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时,强化各项污染源监管,及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精准落实各项防控工作。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一是强化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委托农业农村部生态资源保护总站编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图件》,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二是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管理。在办理土地征收报件时,明确土地环境质量状况后再确定是否报批;在办理土地收回、收购、供地时,严格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等要求,严把审查关。三是建设“智慧环卫”监管平台。搭建“湄洲垃圾分类”监管平台,集成“垃圾分类上门收集预约”、“大件垃圾上门收集预约”、“垃圾分类后台派件”、“垃圾分类数据实时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垃圾分类全程智能化,监管精细化。四是有效处理餐厨垃圾。在做好全岛餐饮店摸底工作基础上,正式运行湄洲岛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将3部电动三轮垃圾收运车改造成餐厨垃圾收运车,用于收集全岛135家餐饮企业的餐厨垃圾。疫情防控以来,餐饮店的餐厨垃圾暂时由荔盛公司处理,每天处理约公斤(含泔水),其余厨余垃圾由美城公司转运到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目前每天处理约公斤(含泔水)。

全力推进海洋生态保卫战。一是加强海岸带环境保护。委托第三方开展入海排污口“全口径”排查整治,完成排查和监测,并制定实施整治方案;开展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生态修复,组织增殖放流4次,共计投放鱼苗约251万尾,贝类约70万粒,虾苗亿尾。二是加强海岛污水处理及回用。在湄洲岛污水处理厂东南侧新建尾水回用景观池,开挖蓄水池塘面积约5400㎡,池塘有效容积约6300m3,并通过在蓄水池塘周边设置绿化景观带、果树种植区、抽水泵房和三条中水回用管等,实现水资源合理再利用;同时计划采用生态因子调控及功能生态礁净化组合技术对中水池水质深度净化,使中水池末端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湖库IV类水质标准。三是加强海上污染防治。配备海上清洁队及保洁船,持续不断做好海漂垃圾整治工作;依法严查船舶向滩涂非法排放油类及油性混合物、含油污水、船舶垃圾、废弃物、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等环境违法行为。

(五)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一是全面落实环保网格化监管。全区划分为11个环保网格,配备11名专职网格员,55名兼职巡逻_,实现环保问题“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交办、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反馈”。今年截至目前共收集环保案件162件,分别为沙滩垃圾、沟渠污水、水体垃圾废渣等问题。二是全面落实海洋生态监管。将湄洲岛周边海域列为海砂禁采区,常态化开展周边海域巡查,管住“人、船、砂”三个要素,取缔全岛非法堆砂点,基本消除湄洲岛海域非法采砂乱象。三是深入开展群众信访投诉处理。深入开展群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就地处理群众环保信访问题,今年共接到12345环保投诉11件,均在规定时间办结;四是深化机构改革。结合湄洲岛实际,优化调整和提升管委会对行政事务的管理体制机制,调整成立湄洲岛生态资源局,对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五是聚焦系统治理。通过“镇聘村用”模式,建设一支沙滩保洁队,常态化开展海滩清洁工作,确保沙滩干净、整洁,推进沙滩保护。六是加快推行“零排放”智慧出行。自2019年7月起全面禁止新购燃油车入岛,持续投放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汽车、微笑单车,启用充电桩,实现新能源汽车3公里范围设有充电桩,200米范围能找到微笑共享单车,开通岛内旅游专线1条,通过多种交通工具组合,有效提升出行体验。七是推进工作落实。对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保护好湄洲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保护好湄洲岛任务实施方案》,全力落实保护好湄洲岛工作任务。

(六)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

一是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完善湄洲岛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运行管理制度并上墙,健全污水厂值班制度并做好运行管理台账,强化厂区运行管理,市水务集团从水质净化公司派驻人员驻厂协助运维;强化污水厂建章立制,制定了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操作规程等,并完善运行记录表等台账,保证厂内工作开展正常有序;强化设施运行维护,确保尾水达到一级A标准排放,同时完成进水在线设备验收与联网,实现进水水质指标在线监测。

二是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并颁布实施。完成禁养区养殖清退工作,合计清退5家55亩;规划内养殖面积共公顷,已全部办理养殖证;不符合养殖规划的,养殖户已自行清理到位。

三是加强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实施源头管控,持续严禁湄洲岛居民新购燃油车入岛;开展柴油货车常态化路检路查,加快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

二、通报2019年生态环保存在问题整改进展情况

根据《莆田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2019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的通报》(莆环保委〔2020〕2号)文件通知,市环境保护委员会通报了我区2019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存在“农村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设施进水浓度偏低,日常管理运行不到位,超标排放问题时有发生”问题。为落实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问题整改,我区制定《湄洲岛2019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存在问题整改方案》(湄工委〔2020〕11号),针对上述问题明确区牵头部门、责任部门、整改时限、整改目标和整改措施。

截至目前,该问题已完成整改。我区已全面完成农村污水治理任务,全岛累计铺设污水收集主、次干管约160公里,实现11个行政村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农村每家每户三格化粪池应接尽接,累计纳管9427户,纳管率达100%,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岛1个污水处理厂、1个小型污水处理站、2个污水提升泵站、6座一体化污水提升泵井全天候不间断运转,实现污水“全处理”;湄洲岛污水厂尾水排放符合城镇一级A标准,实现尾水排放“全达标”;建成有效容积约6300m3污水处理厂尾水蓄水池塘,实现水资源合理“全利用”。各项具体整改措施完成情况如下:

一是完成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处级领导及区直部门实行挂村督导,每周至少一次现场调研,实地解决问题;依托“湄洲镇污水管网建设指挥部”工作群,最后两个月部门、镇、村坚持“一日一汇总”,每天统计现场施工人数、管网建设、三格化粪池纳管进度及存在的困难建议,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第一时间予以点评、督促及协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落实;项目业主旅建集团倒排工期,不断加快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按目标完成全岛剩余最后12公里农村污水收集次干管建设。

二是完成农村三格化粪池改造及纳管。镇村主导三格化粪池新建改造及纳管建设,由湄洲镇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湄洲岛农村三格化粪池接入管实施方案》,将三格化粪池改造任务分解下达各村,明确责任人及完成时限,确保三格化粪池应建尽建,污水管网应接尽接;配合全岛农村剩余污水次干管建设,同步实施拟建管网覆盖区域三格化粪池改造及接入建设,并落实三格化粪池改造每户予以补助3000元、新建三格化粪池每户予以补助600元、排污管接入市政管网每户补助800元补助政策,今年累计完成三格化粪池纳管接入1830户。

三是推进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浓度。组织区、镇、村挂钩人员,对各村管网、三格化粪池建设、接入管纳管情况进行逐户走访排查,做到应查尽查,查清排水管网、排水口、检查井及雨污错接混接点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对存在问题即查即改,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雨污混流整改138处;邀请南昌市政所所长带领技术团队来岛开展污水治理指导工作,分别对环岛西路、崇福街、塞下村周边、环岛东路、湄洲大道等地方进行排查,并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污水管道混接、错接以及管道错缝、坍塌等问题立即组织整改,同时举一反三,组织对全岛污水管网开展排查整改。

四是加强湄洲岛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营维护。完善湄洲岛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运行管理制度并上墙,健全污水厂值班制度并做好运行管理台账。强化厂区运行管理,市水务集团从水质净化公司派驻人员驻厂协助运维;强化污水厂建章立制,制定了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操作规程等,并完善运行记录表等台账,保证厂内工作开展正常有序;强化设施运行维护,确保尾水达到一级A标准排放,同时完成进水在线设备验收与联网,实现进水水质指标在线监测。

五是强化污水厂长效监管。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建立污水厂常态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日常监管机制,委托第三方对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质各项指标进行不定时抽测,确保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

_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工委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5篇

分散控制系统(DCS)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国内作为火电厂的主要控制系统,使火电厂的控制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早期DCS在国内的应用只实现了功能分散,而其物理分散基本上没有被采用。随着DCS电子设备抗干扰等级的提高,设备更可靠,使DCS的物理分散方案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将对单元机组DCS物理分散方案以及远程I/O站的优化配置进行技术分析,并针对托电五期工程主厂房侧煤仓布置方案而采取的电子设备间物理分散布置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列出适合托电五期工程的机组DCS分散方案,以实现项目 “高质量、低造价”的目标。

一、当前主流DCS物理分散的技术发展水平

1. DCS电子设备物理分散的技术条件

主要DCS通讯技术条件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散控制系统DCS应用的推广普及,响应用户的普遍需求,DCS网络趋向于采用通用的网络硬件和标准协议。目前DCS的控制模件与I/O模件之间的通讯由内部通讯更改为外部通讯。另一种意义上讲,通讯模式由原始的模件之间的通讯升级为机柜之间的通讯了,从并行变成串行。而且这种通讯线不会因模件之间发生距离的改变而出现变化。无论模件分开或者聚集布置,其通讯介质、方式、速度、可靠性都是一样的,是充分利用了DCS的能力和先进技术。目前,大多数DCS的主干通讯网络支持光纤介质,DCS模件与I/O模件之间的通讯能力可达到2公里,这是采用这种分散方式的关键技术依据之一。

表1-DCS通讯网络比较

从以上几家在火电厂常用的DCS来看,DCS厂家的高速数据总线的通讯距离均能满足在主厂房内分别建立锅炉、汽机电子设备间的物理分散要求。

抗干扰技术条件

由于工艺制造、网络材质、电子技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变化, I/O模件抗物理干扰的问题可以合理的解决。分散布置具有重大的潜在优势,靠近现场的I/O模件,在电气干扰方面,由于I/O信号到模件的电缆大大缩短,它们所耦合进来的干扰比原来方式下的干扰要减少很多。这种优势逐渐会在电厂后续的调试、维护阶段充分体现出来。

表2-常用DCS厂家现场I/O模件的技术指标和要求指标

从上述几家DCS提供的现场I/O模件看,与过去相比,系统硬件的抗干扰等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采用冗余光纤电缆和自诊断等技术措施之后,节点之间的通讯抗干扰能力强,环境适应性大,传输速率高,实时性、安全性得到了保证。为了更好的解决火电厂内环境的差异等问题,可以考虑使用简易房加简易空调或采用密封机柜和加装空调等措施。

电气DCS机柜物理分散的技术条件

目前电气进入DCS已有许多成功业绩,电气全部进入DCS(某些专有设备,例如自动励磁控制装置、自动同期装置等通过接口与DCS连接)已成共识。电气I/O点数约占DCS I/O点数的20%,因此电气用DCS机柜可置于电气配电间,电气配电间的环境基本能满足DCS机柜对环境(湿度、温度、风尘及电磁环境等)的要求。也可以通过通过DCS采用密封机柜和加装空调或改善配电间环境,来满足配电间的环境要求。另外,DCS卡件都有机柜的屏蔽,再通过良好的接地系统都能满足对电磁环境的要求。实际上,电气的一些微机控制装置都在电气配电间内运行多年,且运行良好。

2.远程I/O技术发展分析

目前,远程I/O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DCS系统的远程I/O,其二是国产远程智能I/O。

DCS系统的远程I/O

近年来,随着DCS在火电厂应用的普及,根据现场提高质量、控制造价的要求,各DCS厂商都不同程度的在远程I/O方面进行了开发应用,下面是几家DCS远程I/O的特点和应用情况:

西屋的OVATION系统的远程I/O柜与其标准机柜尺寸相同,适用温度与抗干扰等级与其现场I/O机柜相同。FOXBORO公司I/A系统的所有FBM I/O组件都是智能的,采用全密闭的设计,使用低功耗的CMOS元件,其工作温度可达到-20℃至+70℃。ABB-BEILY的symphony系统,远程I/O与主机柜之间距离为1300m,适用温度与抗干扰等级与其现场I/O机柜相同。

由以上情况可看出,著名的DCS厂家都有远程I/O产品,技术上是成熟的,并且远程I/O的通讯总线可采用冗余通讯总线可靠性得到了保证。因此,远程I/O的应用问题仅仅是DCS厂家提供的柜体的防护等级和不同大小远程站的可选择性问题。

国产远程智能I/O

近几年,国内仪表生产商成功开发出自己的分布式测控网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无锡华东电站自动化仪表厂IDCB分布式智能数据采集网络(IDCB远程I/O),上海微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DY系列远程I/O采集盒,无锡振华自动化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IDAS智能数据采集网络。三者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采用智能数据采集前端,布置于生产设备附近位置,进行越限报警、工程变换等数据处理并采集过程参数,通过将置于主机内的网络适配器和串行总线与主机进行数据通讯。一个采集网络可挂50块数据采集前端,一块数据采集前端一般具有20个左右的信道,智能数据采集前端采用密封结构,可防尘防潮,环境温度要求为-20℃~60℃,真正实现了分布式测量,现在已大量应用于火电厂数据采集系统。

在大型火电机组采用DCS监控的同时,为降低DCS造价,减小DCS规模,采用国产数据采集网络对一部分参数的监视,利用其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采集过程参数,通过一定的通讯方式把采集到的参数传给DCS进行监视,相对DCS而言,称之为远程智能I/O。

远程智能I/O与DCS之间的通讯基本上有四种方式,一是利用已开发的DCS和远程智能I/O的现成接口连接,目前只有少数可利用的产品;二是通过DCS局域网的PC机接口,增加PC机,该PC机既作为远程智能I/O的主机,也作为DCS的一个工作站;三是,当DCS系统的操作管理站采用PC总线计算机时(目前DCS的操作管理站多采用PC总线计算机),直接将智能数据采集网络的网络适配器插入DCS的操作管理站,此时操作管理站亦作为智能数据采集网络的主机;四是通过串行口的方式,也是以往工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式,通过智能数据采集网络的串行口适配器或其主机的RS232C、RS422/485串口与DCS控制站的串口相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受串行口速率的限制,但对于辅助测点参数采集的小系统来说足以满足要求。

这种DCS+国产智能数据采集网络的方式能节省一部分投资,在物理分散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主设备金属温度群的辅助测点监测采用国产智能数据采集网络与DCS通讯的方式也符合安全可靠、降低工程造价的设计原则。

远程I/O的选用

DCS一体化的远程I/O和国产化的远程智能I/O各有优势,应根据所选用的DCS、工程中热控系统的投资以及应用场合而定。DCS一体化的远程I/O具有设备选型统一、便于施工管理,设备间的工作也更协调,通讯也更可靠等特点。因此对泵和风机、循环水泵房等设备的参数采集和控制,由于I/O点较为集中、数量较多、同时有输入和输出、且远程I/O布置的环境都较好的情况时可积极采用DCS一体化的远程I/O。国产远程智能I/O具有投资少、布置灵活、性能可靠等特点。因此对锅炉的金属温度,发电机的线圈、铁心温度,辅机轴承温度,锅炉、汽机疏水温度等辅助测点的监视可采用国产远程智能I/O。

二、托电五期工程控制系统物理分散的布置方案说明

托电五期工程采用侧煤仓布置方式,工程取消了常规集中控制楼布置方案的两炉之间的集控楼,使煤仓间能够布置在两炉之间的空余场地上,同时汽机房不设置除氧间,大大压缩了主厂房占地和体积,节省了投资。按照工艺系统的划分,控制系统相对集中的布置在就地被控对象附近,从而可节省大量电缆及桥架。

托电五期工程集中控制室、热控电子设备间及远程I/O具体布置如下:

1.集中控制室布置方案

集中控制室布置在主厂房固定端侧,与汽机运转层为同一标高,作为机组运行人员的主要工作区域。

2.电子设备间布置方案为

以托电五期工程#10机组为例,设置两个电子设备间,因#10机组汽机侧已无电子设备间布置空间,所以汽机电子设备间和锅炉电子设备间均布置于锅炉运转层B~K0之间,标高为米。汽机电子设备间布置于14轴到16轴之间,面积约为100 m2。锅炉电子设备间布置于1/9轴到12轴之间,面积约为115m2。

3.锅炉顶部设置多台国产远程智能I/O机柜,机柜的防护等级不低于IP66。机柜接入的I/O主要是各受热面的热力参数、被控对象所涉及的I/O点。除此之外,在锅炉顶部左右两侧合适位置布置2面DCS远程I/O柜,接入的I/O主要是过再热蒸汽系统、减温水系统的设备等。

4.在锅炉房适当位置,设置DCS远程I/O柜,机柜的防护等级不低于IP66,机柜接入的I/O主要是送风机、引风机、一次风机、烟气分析等热力参数、被控对象所涉及的I/O点。

5.汽机房运转层汽轮发电机附近,设置1台DCS远程I/O机柜,机柜的防护等级不低于IP56,并考虑防震措施。机柜接入的I/O主要是汽轮机本体、发电机本体等热力参数、被控对象所涉及的I/O点。

6.锅炉吹灰控制系统采用远程I/O方式,动力柜、I/O机柜放在锅炉吹灰器平台适当位置,机柜防护等级不低于IP66。

三、托电五期工程采用控制系统物理分散方案经济效益分析

采用控制系统物理分散方案与集中布置方案比较,将带来投资变化,主要包括:

1.节省电缆

按2011年水平的限额设计标准,两台660MW燃煤机组的仪表与控制电缆,总量为1200km,主厂房内约为1050 km。托电五期工程采用物理分散方案后,取消了集中控制楼,汽机、锅炉系统分别设置就地电子设备间,电缆接入就近的电子设备间或直接接入远程I/O柜。主厂房两台机组电缆使用量合计约为850km,与限额设计量相比,节省约200km,节省近20%。

2.节省大量电缆桥架

按2011年水平的限额设计标准,两台660MW燃煤机组的仪表与控制电缆桥架,总量为600吨,主厂房内约为500吨。托电五期工程采用控制系统物理分散方案后,由于取消集中控制楼,电缆长度减少,其进入电子设备间的电缆桥架也相对减少,并且电子设备间下原电缆夹层内的电缆桥架也大大减少。经计算,采用物理分散方案后两台机组主厂房内电缆桥架用量约为400吨,可节省电缆桥架约100吨,节省约20%。

3.取消集中控制楼,电子设备间布置分散,可以降低土建包括集中空调等方面的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

4.节省工程工作量

随着电缆、电缆桥架的减少,其配套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量相应减少。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随着电缆敷设工程量的减少,在压缩工期或在同样工期下,可为DCS提供更合理的调试工期。

5.有利于防火和电厂安全运行

由于进入电子设备间的电缆大幅减少,电子设备更为分散,电缆防火措施更容易完善,有效降低了电缆着火的风险,提高了托电五期工程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6.增加费用项目

由于采用控制网络采用光纤电缆通讯,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但同时通讯用的光缆(不超过5km)及其相关设备的费用有所提高。其光缆增加的费用与安装材料等减少的费用相比,可忽略不计。

四、结束语

托电五期工程机组分散控制控制系统(DCS)实现物理分散布置后,有利于分散控制系统(DCS)“分散”的特点更好的应用,既可有效地减少电缆和桥架用量,减少施工工作量,节省投资,缩短施工周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有效的降低平行敷设的电缆间的相互干扰,使信号传输稳定,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6篇

任何一次大型的技术进步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传统工厂面前,消费者行为改变、产品周期缩短、供应链风险增加、售后服务复杂化等都在威胁着企业的经营。这让传统的制造业强国纷纷对“智能工厂”—这一制造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德国,智能工厂的发展直接被称为“工业”,巴斯夫、宝马、博世、戴姆勒、SAP、西门子等著名的德国企业纷纷投入顶尖研发资源于其中。美国的通用电气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将机器分析、行业洞察、自动化和商业预测结合起来,打造全新的工业互联网的商业实验。

工厂变奏曲

如果说传统工厂在解决产能、产品的标准化、质量和成本的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时展现了其优势,那么智能工厂则是在此基础上,在解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提高生产的灵活性,以及向工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对于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智能工厂的做法和传统社会化生产中,通过不断改进消费者洞察,进行针对性的产品再设计,增加售后服务和客户体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智能工厂是通过产品和消费者的互动完成的。用一句流行的话说,是通过平台战略弯曲了产业价值链实现的。智能工厂通过开放开发流程给消费者参与,广泛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数据,期间多次互动对于产品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并形成了初步的产品设计方案。而在生产过程中,智能工厂通过在关键节点设计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并事后备案以控制产品质量,为产品置入唯一的编码而对产品进行追踪,以及在产品上附着消费者数据采集工具(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从而对消费者行为数据进行收集以帮助其进行售后服务和产品改进。这样的过程形成了智能工厂对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闭环,赋予了产品互动性、可追踪性和唯一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工厂批量生产和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无疑为生产带来了更高的灵活性。传统的精益生产帮助工厂解决的是生产的优化问题,包括生产流程优化、时间节省、原材料节省、人工节省以及库存优化等。而智能工厂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带来了生产的灵活性。在智能工厂时代,生产所有涉及的零部件都因为物联网而广泛互联,厂家有望实现实时库存(Just in time)—在传统工厂中最多是在厂内库存管理中实现,而在智能工厂市场,这样的实时库存可以将供应商也纳入进来,从而实现真正的实时。这样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对于生产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原本按照季节管理的工厂生产,切割为更小的单元,既可以动态规划从而平滑生产波动,也能更快地跟随市场的反应进行产能的调整,同时也能实现最低的原材料和成品库存,大幅提高生产的周转效率。厂商由此能够获得对用户需求、市场波动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此外,智能工厂还增强了对工厂管理者决策支持的能力。一个面向消费者需求,与消费者保持积极互动,产品可以追踪,用户行为获得反馈,并通过广泛的物联网进行实时管理的智能工厂将产生大量的数据,而围绕着这些数据的产生、收集、分类和分析,将为智能工厂的管理者提供对于市场最新动向、消费者行为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衰竭、工厂运营提升方向、供应链管理重点环节等等一系列的预测和决策能力。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可以自豪地宣称已成功建成了智能工厂。因为智能工厂需要实现的目标—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的自动化、信息流和物资流合一、价值链同步—看似普通,但想要真正地实现却绝非易事。

产品的智能化既是一种设计理念,也是一种生产流程。它首先要求在产品设计阶段就根据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设计或者再设计产品,并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原材料从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的重要节点进行监控,从而掌握产品相关的全部重要信息。同时在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中,针对不同的产品特点和用户反馈与用户进行交互,将用户的需求第一时间反映到产品设计和生产中来。

智能工厂的自动化不是简单的机械对人力的代替,它既包含了自动生产,也包括了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是建立在数字化生产基础上的自动化。其中既包括在大量数据收集和分析基础上进行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自动化,以机器人运用为代表的生产工序自动化,以及以自动化系统进行实时控制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包括了根据产品特点、生产具体要求和产能季节性波动而进行的自动调节。

信息流和物资流对于智能工厂来说,就好像人的行为模式中的神经信号和肌肉动作,需要做到实时对应。这要求智能工厂通过ERP系统,供应链管理软件,最新的物联网(接入产品和其对应零部件)和大数据的收集分析,让信息流和物资流合一。做到对每一个个体产品、零部件在生产的全流程中可以实时监控和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操作和事后追踪。

一家真正的智能工厂远远超越了生产环节本身。从公司战略层面如何制定符合智能化工厂发展的战略规划,到如何改变公司组织以适应智能化的工厂生产,再到运营层面的设计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最后还需要包括企业共享功能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IT系统等功能,从而在价值链各个环节都建立足以支持智能工厂实现的企业能力。

这四大目标的落实需要企业从工厂布局和设施、产品的生产流程、人力资源等三方面进行资源投入和能力建设。

首先是智能化的工厂布局,其中包括了供应链相关产业集群布局(所处价值链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和合作伙伴距离工厂的距离),满足智能工厂模块化生产的厂房布局设计,满足智能化生产对于物料入厂和成品收发货要求、库存要求,以及厂内物流要求,模块化生产的要求的厂房;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智能物流设施,如机器人;全生产流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ERP系统,实时监控系统,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将产品和零部件纳入整个物联网体系的系统设施等。

在产品的生产流程方面,需要基于客户需求对产品设计流程进行重构,构建符合智能工厂稳定性、安全性和灵活性要求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设计和改良智能工厂的生产流程,创建全新的售后服务,以及就整个生产全流程中重要的节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的决策支持流程。

智能工厂对于人的要求有三个层次:首先也是最最重要的是有能够重新设计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流程、产品再设计、大数据分析等复杂工作的高级人才;其次是有能够维持智能工厂日常设备调试维修、供应链运营等工作的中级人才;最后是要具备整个工厂的人力资源升级以满足智能工厂更高的操作和运营要求的人力储备。

智能工厂离中国有多远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对于制造业的前沿发展一直保持着警醒的态度,很多国内的优秀企业也都提出了智能工厂的建设目标,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去建设自己的智能工厂。但仍然有四大鸿沟亟待这些中国企业去逾越。

首当其冲的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体系。对于智能工厂来说,其核心要求之一是要实现信息流、物资流和管理流合一。而这样的雄心需要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去支持。德国一家世界领先的制造业企业曾表示,在全面建设智能工厂之前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到售后服务,哪些数据需要收集;二,如何设计一套数据分析体系使得这些被收集上来的数据可以有效地支持工厂的经营和决策。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使得其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上有所欠缺,很多中国企业连工厂的管理通报都并不完备,即使是行业的领军企业,也在前几年才消灭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建成了企业内部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但是距离全面、有效地管理信息,综合使用信息还有相当的差距,更何况智能工厂对于信息的创造性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说智能工厂是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智能的供应链,就是这个大脑里反映迅速的神经元体系。安全性、效率、成本、可靠性、灵活性、响应速度,这六大要素组成了支撑这个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边界。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对于安全性、效率和成本这几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素较为重视,但对于代表着供应链服务水平的可靠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的能力建设一直不够。当然这样的能力建设并不简单,仅可靠性来说就涉及到供应商的开发和发展,这两项都意味着向供应商开放自己的管理体系,进行利益分享和长期的深度合作。同样,对于灵活性来说,也需要厂商在工厂建设之初就与重要的供应商达成协议,按照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进行厂房布局。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中产业上下游的集群效应弱于产业聚集效应的现状,在供应链的管理环节体现无疑。

智能工厂的信息流、物流、管理流再怎么优化、如何同步,也离不开有效的组织架构和充分的人力资源以保持其高效运营。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相对来说组织架构相对层级较多,组织内部沟通成本较高,其业务、职能部门划分建立在原有的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上,强调市场(销售)导向,在生产上一手抓产能,一手抓质量。而到了智能工厂时代,客户参与的产品研发方式、全面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全新的供应链管理都要求整个工厂的组织必须围绕着新的生产方式设计。而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开放式的产品设计研发,智能化的生产设备的操作以及维修养护,工厂信息的收集分析,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无一不对智能工厂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也是中国制造业低端劳动力相对供应充足、高端劳动力长期缺乏的现状较难满足的。

而投资回报则是制约智能工厂发展又一桎梏。虽然投资回报问题并不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所独有,世界制造业的领先企业也在估算,如果将整个产品从开发到售后服务的全部关键环节都纳入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那么这个极为复杂的信息中枢所带来的收益是否可以弥补其巨大的成本开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对于投资回报的考虑可能还是集中在智能工厂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员数量的下降是否可以弥补设备和系统的投入支出。尽管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在最近几年里快速上升,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仍然差距明显。对于欧洲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如果一台设备10万欧元,可以用于代替生产线上一个人工工序,从而节省下来两班倒的两个工人年工资基本上就已经和设备投入持平。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制造业熟练工人的年工资不过也就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一台10万欧元的设备如果只代替了一个人工工序的话,其节省的人员开支只是其设备价格的十分之一。这使得劳动力成本对于智能工厂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变得并不那么紧迫。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7篇

(1)生产要素信息:工前检查(清场、清洁、设备状态、生产许可、物料及盛装单的一致性、温度、湿度、压差等)、每批次投料执行信息(物料毛重、皮重、净重、辅料添加量)。

(2)生产结果信息

混合: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总用时、收粉量、混合后浸膏粉总量、桶数、可见损耗量、混合收率、物料平衡百分比,备注及偏差说明。

制粒量:制粒总量,取样量、尾料量、可见损耗、入库件数、入库数量、尾料量、颗粒收率、物料平衡百分比,备注及偏差说明。

(3)生产清场信息:物料、文件记录、状态标志、环境清洁、设备、容器、工用具、清洁工具、清场标识、清场有效期。

(4)人员核验信息:清场人、清场复核人、提取操作人、提取复核人、QA人员及时间信息。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8篇

记者:今年以来,全国的房产市场进入普遍低潮期,对于不少业内企业的销量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在此形势下,中讯威易有何应对措施?

莫宇峰:2008年初至今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都进入了调整期,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众多国内企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以万科,SOHO等为代表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已经相继调整了市场策略,将更多的优惠提供给了消费者。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的高低潮对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影响不大。智能家居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对客户的引导以及为客户定制的方案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房地产处于低潮时,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会把许多增值的配置省略掉,比如智能家居领域的许多产品现在都是被定义为“奢侈品”,很多开发商在控制成本的压力下自然就把它省下了,但是这个时候依然会有部分开发商要建高端楼盘,而这些楼盘一定会有智能家居的份额,这在一、二线城市里都会遇到,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住。

而在房地产处于高潮时并不一定就是智能家居的好光景,在2006、2007年楼市火爆的时候大家也都看到了,哪个楼盘都是抢着买,根本不愁卖个好价钱,那时候也没有几个开发商愿意搞智能家居的,因为他们不需要增加亮点也能销售,也是只有那些坚持走高端路线的楼盘考虑了智能家居这部分的建设。因此我们认为智能家居要大发展主要靠的还是老百姓的普遍意识和经济承受能力,不能单纯的靠某个行业来带动。北京中讯威易一直致力于做专业的智能家居产品及方案提供商,我们一直重视产品的质量,将用户满意度放在首位。我司的市场策略是做好客户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普通客户推出“经济型解决方案“,中产阶层推出了“舒适型解决方案”,对经济实力雄厚的用户推出“豪华型解决方案”,当前的市场重点主要集中在别墅、高级住宅、酒店等高端客户。

记者:不少传统可视对讲厂商相继推出集成了智能家居功能的可视对讲终端产品,意在进军智能家居市场。在您看来,可视对讲厂商的介入将会对国内的智能家居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此形势下,作为智能家居厂商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莫宇峰:“智能家居”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理论上应该包括:安防报警、可视对讲、视频监控、灯光控制、电器控制、电动窗帘控制、音响系统控制甚至计算机系统整合等等,目前国外几个比较著名的智能家居厂家也是从可视对讲和安防报警过渡到智能灯光控制、电器控制,成为所谓智能家居厂家的。

早期以可视对讲为主的部分厂家将可视对讲主、分机引入了大部分楼盘,给用户带来了便利,也是智能家居的一部分,智能家居行业需要更多的厂家参与进来,这样才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并不认为可视对讲厂家的介入是个冲击。

智能家居系统包括了很多部分,但从大的方面讲应该只有两部分:一个是中央控制部分,这个是核心;一个是接入部分,这个是各个感知系统,是辅助。我司对自身的定位是做好核心的中央控制部分,比如我们的多媒体智能网关、GSM网关、电话网关、宽带网关、智能小区管理软件等,给各个厂家的接入产品提供稳定、开放的平台,并选择部分接入产品自研开发,比如:灯光控制、电器控制、电动窗帘控制等。一个有竞争力的智能家居厂家应该是掌握核心平台、核心技术的厂家,就像计算机只有掌握了操作系统才能成为王者,所有的应用都是在操作系统平台上实现的。中讯威易目前掌握了无线高频和PLCBUS电力线载波两种核心技术,已经申请专利18项,其中6项已经审批通过,我们有信心成为这个行业的核心厂家。竞争与机遇并存,对企业来说有了核心的技术还要更注重产品的品质,做好售前、售后的各种服务工作,让更多的用户、商了解、熟悉、应用我们的智能家居产品并从中获益。

记者:可视对讲厂商的加入,是否会促进家庭内部控制网络与小区网络的融合,其是否有可能同传统智能家居厂商在技术领域展开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莫宇峰:网络融合是一个趋势,这其中是由技术及用户的需求决定的。智能家居在概念上应该属于智能小区的一部分,在管理上自然的纳入智能小区的管理平台之上。 中讯威易一直认为智能家居和智能小区是一体化工程,只是其中不同厂家优势不一样,能提供的产品也不一样,比如有些厂家可视对讲比较强,有些厂家灯光、电器控制比较突出,有些厂家综合控制能力更胜一筹,这样就有可能形成多个厂家合作的局面。我司一直认为只有各个厂家充分联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各个领域展开合作才能把智能家居市场推动起来,市场做大了各自的份额才能更大,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

记者:智能家居究竟是发展“平民化”,还是走“奢侈品”路线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而目前智能家居产品也并没有如同“房产寒流”来临初期各界的预计那样,成为楼市的新卖点。这是否意味着,今后智能家居的客户群体将更多的定位于高端市场?贵公司在产品定位方面有怎样的规划?

莫宇峰:智能家居的发展路线怎么定,首先看老百姓对它的需求,如果说老百姓对它的需求和迫切,那一定可以走“平民化”,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应该还没有达到迫切需要的程度,或者说达到普遍接受的程度,我们还需要时间来普及这个东西,就像家电一样,也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普及到千家万户的。因此在最近三年内智能家居只能先是“奢侈品”,我们的客户群体必然大部分是高端客户。我司的产品线还是很全面的,无线高频和PLCBUS电力线载波两种技术都有针对不同档次住宅、不同档次小区的解决方案。我们的产品合作厂家也能提供各种档次的产品,而最终提供哪一类产品,选择何种解决方案,是“高端”、还是“低端”是由市场和用户决定的,我们对产品的定位是:安全,舒适,品味,实用。

记者: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智能家居行业尚未形成专业的行业展会,智能家居企业更多的是选择参加安防、照明及智能建筑等周边行业展会,对于这一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目前的市场形势下,厂商是否需要专业的智能家居行业展会?

莫宇峰:展会只是众多宣传方式中的一种,目的是让更多的用户现场了解并感受到智能家居产品的应用能带来那些便利、带来什么感觉,这种触动不是任何媒体能够给予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对增强老百姓对刚刚开始兴起的这个行业的信心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由于这个行业在老百姓中的认知度还不高,知名厂家还太少,市场规模还不大,因此完全靠市场行为、企业行为来组织大规模的智能家居独力展会难度很大,只能搭其他展会的顺风车,这样对这个行业的宣传的确有很大的阻碍,因此我觉得如果能有政府层面的支撑,各类媒体广泛支持,各个智能家居厂家都参与,组织一个大型的专门题材的智能家居展会并将其作为惯例持续下去是非常有必要,这很可能让这个行业的发展加速好几年。

记者:智能家居作为新兴行业,在很多方面发展尚不健全,如设计方面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设计机构,工程的解决方案往往由产品提供方包办,这是势必会因为追逐利润而忽视设计本身的合理性。这是种现状否会成为终端消费者接受智能家居的产品瓶颈?

莫宇峰:智能家居的设计、工程问题其实不仅仅是这个行业的问题,比如在小区建设中最早应用目前来看比较成熟的可视对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也并没有很规范的设计院和工程实施单位,而是交给工程公司、系统集成公司来完成,大部分靠的是厂家自己提供的技术参数和以往的经验,因此对于智能家居这个行业来说设计和工程算不上瓶颈。因为它的复杂程度并不是太高,通过传统的厂家和工程公司、系统集成商一起设计、施工完成也是可行的,实际上我司的设计人员、工程人员与设计院、系统集成公司也合作完成了不少项目。当然,如果象电信产品那样有专门的电信研究院做规范、做设计,有专门培训的施工队伍当然会更为完善,但是这些都是在国家层面上完成的事情,我们现在这个行业要靠政府引领并不现实,更多的还是要智能家居厂家自身和工程公司、系统集成商更多提升、完善自己,总结经验。而影响消费者最终接受一个产品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智能家居产品的成熟度和消费者自身的经济能力。

记者:目前的国内智能家居市场上,传统智能家居厂商精心耕耘、可视对讲厂商高调介入、家电及周边厂商跃跃欲试。在您看来,群雄逐鹿的形势之下,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究竟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9篇

(1)生产要素信息:工前检查(清场、清洁、设备状态、生产许可、物料及盛装单的一致性)、待包颗粒总量(批号、桶数、总重)、包材投料量(复合膜、瓶、盖、标签批号及领用数量),环境信息(温度、湿度)。

(2)生产结果信息

①袋包:袋包总数、标签打印信息、复合膜使用量及损耗量、尾料量及损耗量、包材余量及利用率、物料平衡率、偏差说明。

②瓶包:制粒总量,取样量、尾料量、可见损耗、入库件数、入库数量、尾料量、颗粒收率、物料平衡百分比,备注及偏差说明。

(3)生产清场信息:物料、文件记录、状态标志、环境清洁、设备、容器、工用具、清洁工具、清场标识,清场有效期。

(4)人员核验信息:清场人、清场复核人、提取操作人、提取复核人、QA人员及时间信息。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0篇

一、全球迎来“工业”浪潮

目前,全球在“工业”领域的竞争可分为以下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制造强国。在这一阵营中,德国和美国正在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权,也即是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

第二阵营:以日本、法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在全球居于前列,却难以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

第三阵营: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他们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追赶者。

二、德、美、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战略路径

1.德国将“工业”视为国家战略,将工厂智能化视为国家方针。在德国工业工作组的《实施“工业”攻略的建议》中,工作组认为,实现“工业”的关键是要推动“双重战略”。

2.“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经济的战略选择,这一经济复兴战略有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层次的长远考虑,即营造经济新时代。

3.日本将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的可能性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日本政府打算在新经济增长战略中写入促进护理、农业、建设第一线利用机器人的相关内容,并设立“实现机器人革命会议”加快技术开发。

三、“工业”背景下中国的行动路径

以“工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全新的、更为艰难的要求,使正在努力向工业追赶进军的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为全面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的产业政策思路和行动路径应当适时调整。

(1)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2)优化产业结构;(3)制造业对外合作与内部改革并举;(4)继续推进两化融合;(5)推行精准主义和标准主义,构建中国制造标准体系;(6)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的差距,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全球迎来“工业”浪潮

智能化工业装备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基础,发达国家不一而同地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各传统工业强国无不高度重视全面信息化对制造业已有和潜在的影响,思考及采取对策加速自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期占领未来国际较量的战略制高点。这其中尤以德国提出的“工业”概念最为引人瞩目,被认为是德国吹响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前进号角。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

“工业”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德国“工业”的大体概念是在2011年于德国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当时,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董事兼行政总裁沃尔夫冈・瓦尔斯特尔教授在开幕式中提到,要通过物联网等媒介来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提高制造业水平。2年后,在2013年4月举办的“Hannover Messe 2013”上,由产官学专家组成的德国“工业工作组”发表了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战略的建议》(包括德语版和英文版)。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将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化定义为,而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德国产业界普遍认为,工业将正视和解决某些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等。工业能持续带来覆盖整个价值网络的资源生产率和效率的增益。它能将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以适合的方式组织生产。智能辅助系统让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把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

正是认识到“工业”战略的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在制造工程领域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而且,并非只有亚洲的竞争对手对德国工业造成威胁,美国也在采取措施,通过推进“高端制造业”计划反对“去工业化”。目前,全球在“工业”领域的竞争可分为以下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制造强国。在这一阵营中。德国和美国正在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权。也即是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

作为传统的制造强国,德国充分认识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制造业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自身在信息产业方面却没有明显优势。因此,德国提出工业的概念,既是以工业已经实现、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极高的优势为基础和条件,更是德国对制造业未来转型升级的战略预判及方向明确。不仅如此,德国还希望通过推动“工业”战略,而继续保持自己称霸国际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德国总理_曾指出,数字化生产对德国的繁荣富裕至关重要,德国可成为“工业”标准的推动者,并在欧洲甚至全球推行这些标准。_说,德国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德国希望继续保持工业强国地位。因此,德国工业生产必须迈向数字化,即实现“工业”,而如今已是设立相关标准的时候了。_认为,德国应抓住欧洲内部市场的优势。“也就是说,德国可以成为特定标准的推动者,并使其扎根欧洲,”她说,“同时我们也有机会将其推向全球。”

_政府希望通过推动“工业”,重塑自己在工业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并建立解决老龄化等问题的积极应对战略。在这一高度下,德国本身的工业规划,非常侧重借助信息产业将其原有的先进工业模式智能化和虚拟化,重视智能工厂和智慧生产,并把制定和推广新的行业标准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即德国的工业的产业集成。

从短中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目标是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创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等。这既源于对金融危机前“去工业化”潮流的纠正,也源于制造业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制造业能够帮助一个国家保持产业领先地位,同时提供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在全美所有行业中,制造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排第4位,大约是美国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服务业的3倍。据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计划,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过去近25年以来最佳表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就业机会。正是发现了制造业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乘数效应,2008年还在竞选总统期间,奥巴马就公布了自己的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以吸引基数庞大的蓝领投票者。

奥巴马政府“再工业化”的远期目标则是要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战略大反攻”,以“再工业化”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促使主导“新型制造制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环保、能源、交通,乃至所有经济领域遍地开花,以达到巩固并长期维持其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从―开始,奥巴马政府就是把“再工业化”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来策划和实施的。在第一任期内,奥巴马政府就先后推出“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翻番目标”,以及“促进就业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战略部署。“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是要推动美国制造业的脱胎换骨,要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造就类似于信息革命那样的大趋势,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经济的战略选择,这一经济复兴战略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层次的长远考虑,即营造经济新时代。奥巴马政府一直在细化并推进相关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有利于制造业复苏的法律政策环境。美国出台了带资金的《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其中7872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相当一部分拨给了制造业。此后,又出台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等。

2.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虽然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高,但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国在此次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市场大幅萎缩,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作用重新凸现出来,受到了美国各界的重点关注。先进制造业包含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等众多先进模式,不仅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提高经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扭转美国当前严重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现象。目前,美国为了重塑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向实体经济转型,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振兴制造业的有关立法工作;鼓励制造业研发创新及产业化;大力培育新兴先进制造业;为制造业提供积极的金融支持等。

3.保证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美国联邦实验室和联邦资助研发中心的研发量只占美国研发的10%左右,超过80%的研发是企业完成的。为保证美国的研发能力,美国政府极其重视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和公共服务帮助,而发达的金融服务业能够敏锐发现有前景的中小企业,并提供融资机会。2009年3月16日,奥巴马宣布计划从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划拨部分款项(约亿美元)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2009年10月21日,奥巴马宣布一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新计划,以帮助小企业渡过信贷紧缩难关。2009年12月11日,奥巴马政府计划将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剩余资金用于扶持小企业,旨在遏制失业率高企带来的政治和经济不良后果;还准备要求国会对TARP进行修正,放宽将施加给小企业贷款机构的薪资限制及其他限制。美国政府还多次敦促美国银行为那些有可能增加就业机会的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

4.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美国国会公布的《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的草案包含增加133亿美元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开发99亿美元,研究和开发设施设备34亿美元。2010财年联邦部门研发拨款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科学办公室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主体的研发拨款朝着十年内翻番的目标稳步前进。今天,在全球的研发开支中,美国一家就占到31%,远超欧盟的17%和日本的11%。

此外,美国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体系的构建。2011年,奥巴马总统推出了“高端制造合作伙伴”(Advanced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计划。该计划由道氏化学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领导实施,而非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实施,主要致力于四方面的工作: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材料从开发到推广应用的时间;投资新一代机器人;开发创新型的节能制造工艺。可见,这是美国官产学研协同作战振兴制造业的一项重大举措。

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计划

说到日本工业,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日本具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市场规模方面,日本可以称得上是“机器人大国”。根据日本产经省统计:2013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亿日元,年度产量为99858台,供应全球5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产品。2014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亿日元。从供应方来看,日本6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机器人技术后,已经成为机器人第一大生产国,并且形成了浓厚的机器人文化,工业机器人约占全球66%份额,代表企业有发那科、安川、那智不二越等。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和电子机械行业,约占70%。

由于日本地少人多,人口老龄化严重,长期以来日本对机器人比较重视,特别是在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方面,都在世界遥遥领先。日本对机器人产业―直抱有非常大的希望,希望机器人能在日常生活和公共场所中成为更加贴近人类的工具,能在应对日本高龄化社会、解决日本劳动力下降、实现安心安全社会、创建便利和幸福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据统计,在金融危机前的2005年,日本有37万个机器人在工厂工作,占全球总量的大约40%。也就是说,制造业平均每1000个工作岗位中,就有32个是工业机器人。

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日本政府的支持分不开:

其一,日本政府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给予了巨额的资金支持。2013年,日本政府拨款亿日元,帮助24家企业开发和推广护理机器人。日本还计划至2020年,实现产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翻番,扩大至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2亿元)。护理和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万亿日元,是现在的20倍。日本首相安倍称,日本将把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的可能性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安倍还称,会出台放宽限制的政策来大力促进机器人使用。日本政府打算在新经济增长战略中写入促进护理、农业、建设第一线利用机器人的相关内容,并设立“实现机器人革命会议”加快技术开发。

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了诸多经济优惠措施,2014年日本政府拟把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通过扩大机器人应用领域、设立“实现机器人革命会议”、加快技术研发、出台放宽限制的政策等,大力促进机器人使用。

其二,日本把实现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所对应的产品形象)有关的技术课题经过整理和展望,编制成技术路线图。同时,把解决这些课题所还需要的单元技术和技术性能的进程沿着时间轴展开,编汇成完整的机器人路线图。机器人路线图划分为三个领域,即“新世纪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勾画出了10年以后各种机器人的未来形象(任务),从技术图中的重要技术中抽出其性能和所需要的技术等。路线图中提到为了创建和扩大新世纪机器人的早期市场,重要的是要缩短满足多种需求的机器人的开发时间、降低成本、扩大加入的企业。为此,提出了有助于缩短机器人开发,扩大机器人开发企业的“共同基础性技术”;有助于开发高级需求的机器人的“突破性新技术”;进而,从在其他领域中应用来扩大机器人技术的观点出发考虑“市场冲击力”,以及“基础技术开发的需要”。同时,路线图称,为了确保日本在这样的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有率,强化日本的技术竞争力也是很重要的。

“工业”背景下中国的行动路径

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信号给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工业”,向我们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流水线、集中化机器大生产的全新生产方式,生产要素、组织模式乃至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将出现重大变化。这对我国进一步推进增长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重要启示。以“工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发达国家反思过度“去工业化”、推动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新一轮工业革命并非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实现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那么,在发达国家新一轮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际,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出路何在?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行动路径,方能跟上“工业”的时代步伐?

新一轮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以“工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全新的、更为艰难的要求,使正在努力向“工业”追赶进军的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挑战在于:一方面,发达国家可能将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占领制高点,后发国家的产业赶超可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另一方面,“工业”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中国制造业如果选择“跨越式”地迅速跟上,以现有水平来看难度较大。

1.后发国家的产业赶超可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罗宁博士的观点认为,中国需要警惕的是发达国家可能将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占领制高点,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可能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抢占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导新型装备、新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成为未来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红利的主要受益者,这将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群慧也撰文认为,德国“工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而且有利于发达国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后发国家的产业赶超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如果后发国家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制造技术创造的技术和市场机会,新一轮工业革命将使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心一”世界分工体系被进一步固化。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向发达国家回溯,导致制造业重心再次向发达国家偏移。

2.新的技术标准和竞争规则可能阻碍中国制造产品出口。业内人士指出,西方国家正从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再工业化”的出路,这意味着西方国家将在技术标准和国际贸易规则上做文章,以阻碍中国制造产品出口。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各种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和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强势,其操纵技术标准和竞争规则的能力较强,再工业化战略更加强化了其规则制定者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各种高端技术甚至极端技术抢先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工业品的技术标准和贸易规则,设置较高市场门槛,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无法进入该市场与其平分秋色。中国的制造产品出口将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制造技术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成为产品的市场认可度的一大制约。

因此,中国必须站在国家高度充分认识“工业”的全局性和战略性,认真研究理解“工业”的核心内容,关注如何让互联技术在制造业全产业链上都发挥作用,重点关注和全面建设制造过程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中国应当在制造领域加快引进互联网产业体系,推动生产要素的互联,使之向“智能制造”的方向快速前进,这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提升与赶超将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工业”背景下中国的行动路径

为全面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的产业政策思路和行动路径应当适时调整。

1.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全面推行“工业”、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产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其中,国家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至关重要。2015年5月,_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该纲领将制造业定位成“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5-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2025-2035年,达到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第三步,2035-2049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

“工业”精彩案例

一、德国安贝格西门子智能工厂

作为工业概念的提出者,德国也是第一个实践智能工厂的国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陈部城市安贝格的西门子工厂就是德国政府、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合力研发全自动、基于互联网智能工厂的早期案例。占地10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员工仅有1000名,近千个制造单元仅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络,大多数设备都在无人力操作状态下进行挑选和组装。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安贝格工厂中,每100万件产品中次品约为15件,可靠性达到99%,追溯性更是达到100%。这样的智能工厂能够让产品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堪称智能工厂的典范。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数字化工厂概念:数字化工厂不是无人工厂,而是根据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投资成本的情况下,为人提供最佳支持。这一点在安贝格工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整个厂内甚至没有看到一台六轴机器人,但求所需,无求多余。目前安贝格工厂仍有1200多名员工,一条生产线仍然有6-8名操作工人,同时有30-40人的技术人员进行支撑,确保物料、设备、产品检验等工作。

持续改进的过程:安贝格工厂走到今天这样出色,是持续改进的结果,“质量第一”仍然是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历经25年,通过持续的改善,在员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能提高到原来的8倍,质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560百万出错率,下降到2014年的百万出错率,质量水平达到了。可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厂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产品、工艺进行持续的改进。

数字双胞胎概念:西门子认为安贝格工厂的成功是数字化的成功,将工艺的规划与工程化、生产系统的规划与工程化、仿真优化及验证全部实现数字化,并且能够达到实体与数字信息同步,达到设计、制造、调试信息一体化的联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变化,都能在整个环节上同步进行变更,强调的是集成的、统一的数据标准。

信息化系统与自动化装备的高度结合:安贝格工厂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率达到75%,但更为关键的是物流的自动化与信息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相匹配,真正达到了物流、信息流及仿真的完美统一。

模块化设计:缩短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周期,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目前安贝格工厂为全球6万多家客户提品,达到自接到订单,最短可达到一天之内为用户提品,生产组织形式真正高效、灵活。其中,模块化设计是其能够灵活组织生产的重要保证,模块化设计包含产品的设计,也包含了生产设备、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相对标准化的设计。

另外,安贝格工厂的生产现场布局也很有特点,在场内基本看不到地面排线等,据西门子的专家介绍,其排线系统与物流系统一样,都放在了一楼,地面上设了多个能源供应点,可以根据生产布局的需要随时灵活调整。

综上所述,数字化、模拟仿真、模块化及相对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基于自己产品的物料清单和工艺清单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与自动化的高度融合是德国实现“工业”的重要因素。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持续的改进,并且不断地将BOM与BOP进行数字化后与自动化装备完美结合,才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的王道。

二、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

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2010年推出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该平台融合施耐德电气在电力、工业、建筑楼宇、数据中心和安防5个领域的独特技术和专业经验,为需要寻求多个业务领域提高能源效率的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EcoStruxure的承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首先,EcoStruxure是基于5个技术领域里有特定目的的应用的最全面组合,而这五个领域是解决能源方程所必需的。(1)电力:为设施、工厂提供完整的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力分配。(2)数据中心:APC by Schneider Electric为数据中心提供了备受赞誉的InfraStruxure架构,该架构采用了模块化的、可扩展的方法,不但可以优化关键电源和制冷服务,还可以改进重复建设导致的低效。(3)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关注灵活性、可扩展性、易使用性,面向最终用户及原始设备制造商需求提供自动化控制和管理控制平台。(4)建筑楼宇:管理解决方案关注降低安装和运营成本,并通过对温度、照明以及百叶窗等的实时控制来提高最终用户的舒适度。(5)安防:Pelco by SchneiderElectric提供的架构拥有行业领先的视频、门禁与安保技术,可以尽可能地降低计划外的停机而导致的成本和效率损失,并提供全面的风险分析。其次,EcoStruxure能够将以上五种技术整合在开放的、灵活的技术平台上,(该系统需要用到IP和网络服务),并能够连接特定应用,设置不同级别。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1篇

(1)智能门禁系统:本工程在各单体人流、物流主入口处设置门禁系统、人员通道子系统对出入人员进行记录管理。出入口控制系统是一个集出入口管理、卡证制作(生物特征采集)为一体的控制系统。在通道或出入口安装门禁读卡器(或生物特征识别机),通过授权管理,只有持有效卡(生物授权用户)才能进出出入口控制区域,出入记录全部存贮在系统中,出入口控制完全采用电子控制,保安人员只需在操作室中,就可对所有通道了如指掌。同时在综合楼可设置梯控管理系统,对进出电梯的人员进行管理。当火灾时,系统能够自动解除所有门禁功能,便于人员疏散。

(2)智能停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满足了管理规范、安全、快捷、信息共享及查询的功能。该系统采用网络式连接与车牌识别技术,在厂区出入口设置车辆道闸,进出车辆通过摄像头识别车辆进行放行和拦截。

(3)智能新风系统:洁净空调机组采用PLC控制。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包括温、湿度控制,和对初、中效、高效过滤器压差等进行检测。装设在回风管(或房间内)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信号送往控制器与设定点温度相比较,用PID控制,输出相应的电压信号,控制电动调节阀的动作,使房间温度保持在所需要的范围。同样,设在回风管(或房间内)的湿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湿度信号送往控制器与设定点湿度相比较,用PI控制,输出相应的电压信号,控制电动调节阀的动作,使房间湿度保持在所需要的范围。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2篇

早餐后,当你走进中心控制室,与全厂10个车间的控制师们在明亮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在每个人面前的设备屏幕上,全厂的设备运行状况配以数据,以可视化模型的方式一览无余。

你心情愉快地扫视自己监控设备的数值波动,DCS(分散控制系统)会自动提示出现异常数值波动的环节,并通知车间巡检班长到设备区进行仔细巡检。一会儿,巡检工人的坐标出现在电子视图上,对方发现的问题和记录的数据也一并通过电子巡检设备传回控制室。

判断问题后,系统自动给出处理方案,并指导技术工人轻松的处理了设备问题……这并不是虚幻的电影场景,而是在未来的智能工厂中呈现的一幅再普通不过的工作画面。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跨越

起始于2012年的智能工厂建设,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从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企业转型,初步形成智能工厂的基本框架。实现敏捷生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了装置数字化、网络高速化、数据标准化、应用集成化、感知实时化。正是凭借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的卓越成绩,九江石化才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首批试点示范企业之一,以及石化领域第一家智能制造试点企业。

作为长江沿线的中等规模炼化企业,九江石化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基础到顶端的过程。就如九江石化信息中心主任罗敏明所说,九江石化的信息化建设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2005年之前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从无到有、从单机版应用到网络应用,从单个功能到单项业务应用,各部门信息化应用如散兵游勇,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处于业务处理电子化的初级阶段,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第二,2005-2011年阶段。公司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加快了发展步伐,三个层面信息化建设、应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营管理层面,建立了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覆盖了财务、计划、销售、采购、设备、项目、资金管理和人事、薪酬等核心业务,通过业务重组、优化,推动了企业管理创新;电子商务应用改变了传统购销模式,堵塞了管理漏洞;OA办公、信息门户、工资奖金考勤等系统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生产管理层面,先后实施了SMES、LIMS、ORION、PIMS、流程模拟等应用系统。在过程控制层面,主要装置都开始应用DCS系统,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生产装置先进控制等进一步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了生产过程的操作、优化和管理水平。

第三,2011年至今阶段。公司规划了“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和智能工厂建设方案,全面启动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以打造一流的信息化能力为目标,为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做出贡献。这一时期,九江石化的智能工厂建设拉开了序幕。

智能化促效率、效益双提升

在罗敏明看来,智能工厂就是在智能化发展趋势下,面向产品全产业链环节,综合应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与现有生产过程的工艺和设备运行技术高度集成的新型工厂,以实现复杂环境下生产运营的高效、节能和可持续为目标。

九江石化智能工厂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经济效益、支撑安全环保、固化卓越基因”,在“计划调度、安全环保、能源管理、装置操作、IT管控”等五个领域,实现具有“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模型化、集成化”等“五化”特征的智能化应用。

智能工厂神经中枢――生产管控中心于2014年7月建成投用。生产管控中心集经营优化、生产指挥、工艺操作、运行管理、专业支持、应急保障“六位一体”功能,生产运行实现由单装置操作向系统化操作、管控分离向管控一体的转变。

另外,“十二五”以来,九江石化完成了一系列组织机构的重组与职能调整。构建了矩阵式集中管控新模式;建立了生产经营优化、三维建模等一系列专业团队;充实信息化管理、开发及运维力量,建立关键用户激励机制。

同时,在建设企业级中央数据库时,突破了此前业内普遍采用的“插管式”集成方式的限制。中央数据库集成了13个业务系统的标准数据,为9个业务系统提供有效数据。通过“采标、扩标、建标”方式,完成了与中国石化标准化平台的对接。

基于设计的三维数字化应用取得突破。基于工程设计的三维数字化平台现已集成120万吨/年连续重整等15套生产装置,以企业级中央数据库为基础,实现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HSE管理、操作培训、三维漫游、视频监控等六大类深化应用。

全流程优化平台应用取得实效。自主开发的全流程优化平台提升了PIMS、RSIM、ORION、SMES一体化联动优化功效,实现了炼油全流程优化的闭环管理。全流程优化平台与原油评价、LIMS、SMES、ERP等系统共享数据,提升了生产经营优化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HSE管理及应急指挥实现实时化、可视化。HSE管理系统实现全员全过程HSE管理;施工备案系统对当天每项作业实行“五位一体”有效监管;各类报警仪、视频监控实现集中管理、实时联动。环保地图系统实时在线监测各类环境信息,异常情况及时处置、闭环管理。

实现安全和环保双保障

“石化行业是高危行业,高温采样,易烫伤;低温采样,易冻伤;明火、热、静电和火星,会导致爆炸;生产、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处理不好,不仅会危害人生安全,也会污染环境。”九江石化质量管理中心工程师边洪胜说。正在建设的环境在线监测和已经投入使用的DCS自动控制系统的配合,能够有效地提前设计化学品投入和排放量,监控实时环保数据。

在智能工厂建设实践中,九江石化将“安全环保、绿色低碳”理念置于优先位置。施工作业备案及监管体系,850台可燃气报警、1000余处火灾报警、585套视频监控等实现集中管理和一体化联动,支撑HSE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转变。公司连续5年获评中国石化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外排达标污水COD、氨氮等指标处于行业内先进水平。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3篇

阎锡山说:政治之责,在厚民生,厚生之要,于今为急。山西乃地大物博,民风古朴,宝藏甚富,久为外人所艳羡,倘不速定厚生计划以谋中正和平之发展,则世运演进,由简而繁,百业颓废,生计艰难,其何以图自存于今之世界耶。

于是,阎锡山在推行“六政三事”,“兴利除弊”的基础上,于1925年初,进一步提出他的“厚生计划”,开始在山西进行实业建设。

1925年2月,以推行“实业”为主题。山西省“全省实业会议”在太原召开。会上,阎锡山发表了“关于晋民自动的开发实业的几层意见”的演说,正式提出了“厚生计划”案,亦即“发展实业之六大计划”:一、炼油计划案;二、炼钢计划案;三、机器计划案;四、电气计划案;五、农业计划案(农业计划案中又具体分为水利计划案、肥料计划案、农业试验场计划案);六、林业计划案。

根据阎锡山的解释,六大计划案的提出基于这样的考虑:山西煤炭久为日人所垂涎。炭是一大宗特产,我们便可利用他来炼油,因是而有“炼油计划案”。其次出产是铁,可以利用他来炼钢,因是而有“炼钢计划案”。有煤,有钢,便可以建造机器;有机器,则可以减少人工,增加生产。……电力也有与机器同样的效用,因是而有“机器计划案”“电气计划案”。再次山西有广袤的土地,宜于农业,因是而有“农业计划案”“肥料计划案”“农业试验场计划案”等。

六大计划案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炼油计划:炼油计划拟采用德国最新研究成果,从石炭中炼制煤油、汽油等。当时山西用油全赖进口,据统计,仅煤油一项,每年输入量即在18000吨左右。所以计划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炼油计划,逐渐建成年产720吨之炼油厂25个,以敷全省人民之需用,达到省内自给。

二、炼钢计划:山西向无钢厂,工农各项事业,所需钢铁均得从外省买进。随着近代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钢铁的用量日渐增加。另一方面,山西则盛产煤及铁矿石。以山西之煤铁就地炼钢,确为发挥优势之举。炼钢计划由此产生。炼钢计划案拟在省内分设育才、经济两个钢厂,育才厂以培养炼钢人才为目的,经济厂以供给本省钢铁为目的。其中经济厂又分设制铁、炼钢、钢轨、电机四部。制铁部以“每日出产生铁40吨为标准”;炼钢部“以每日出产钢40吨为标准”;钢轨部“以每日出产85磅之标准钢轨40吨为标准”;电机部以“供应全厂电气为标准”。

三、机器计划:有油,有钢,就可以制造机器。振兴机器之计划拟分期进行。“第一期先在省垣建设育才机器厂一处,其目的有二:一为培养人才机关。嗣后山西机器工人及机器管理员等,均于此厂中培育之。二为研究改良机关,嗣后改良山西产业所用各种机器,均于此厂中调查研究而改良之。第一期之培育人才,改良机器,乃为第二期推广之准备。迨入第二期,更建设经济机器厂一处。该厂规模较大,为总制造机关,将来全省机器,均取给于此,每日至少须出普通机器十副,以资推广”。这是第一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可进行第二步。第二步,属于普及计划,即将经济机器厂制成之机器,“按市价之半,售诸乡村”。普及的标准是“以山西现有编村(计一万有零),每村平均能分到机器十副”。预计三年达到普及标准。

四、电气计划:电气计划的目的,要使“电效气用”在各村得到普及。为此,将全省划分为太原、平定、襄垣、长治、晋城、平阳、运城、新绛、灵石、乡宁、汾阳、岢岚、朔县、崞县、大同等十五个区,拟在每区设一个电气厂。

五、农业计划:“本计划案欲以科学方法,使土质变肥,产品增加,地利尽而财用富也”。“讲求灌溉,农业之发展系焉,故先之以水利计划,除病虫害,改良土壤,收量之增加系焉,故继之以农药肥料之计划,选择种子,禾苗之发育系焉,故又继之农事试验之计划”。水利计划:制定水利法;调查水源;量水。进行步骤为第一步调查水源,第二步开渠灌田。肥料计划:分三期进行。山西的肥料原料,以兽骨为最多,所以第一期设骨粉肥料厂一处;第二期增设晋南晋北二厂;第三期设置大规模之化学肥料厂一处。农事试验场计划:将全省划为南、北、中三区,选择可以代表各该区气候土壤条件的地点,分设农事试验场,负责研究改良方法,以供农民借鉴。农事试验场下设农具改良、种植改良、农艺化验、病虫研究等部,各施其职。

六、林业计划:林业计划拟分期进行:第一期(由民国十四年至三十二年),共造14万亩,期满后,每年主伐间伐各7000亩,每年约可收人大洋万元。第二期(由民国二十四年至四十三年),共造84万亩,期满后,每年主伐间伐各42000亩,每年约可收入大洋万元,连同第一期收入,每年共收入大洋万元。

在推出“厚生计划”案的同时,阎锡山从二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山西兴办实业。于是有了育才各厂的创建及其他实业的兴起,有了山西官办的近代工业。

育才炼油厂创建于1924年,厂址设于雁北左云县的吴家窑。采取德国“低温干馏石炭法”提炼汽油之新工艺,聘请德国技术人员设计、购买德国机器、以德国人为工程师。1925年9月阎锡山开始筹建育才炼钢厂和育才机器厂。山西火药厂是阎锡山军事工业及其他民用工业的配套产业,成立于1926年,系由太原兵工厂划分出来之酸厂和无烟药厂等部分另行组建而成的。作为阎锡山兴办实业的重点工程,山西火药厂以其规模大、设备新、能力强,当时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几乎与育才各厂创办的同时,1925年阎锡山又创办了旨在与炼油、炼钢相匹的山西军人煤矿。

此外,作为厚生计划之具体实施,阎锡山还将他在1920年以前创办的一些企业加以扩大,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工业试验所”。山西省工业试验所于1917年7月创建于“山西通省工艺局”原址之上,系山西工业最初之研究机构。

如上所述,上世纪20年代,阎锡山在其“厚生计划”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创办与扩建了一系列工矿企业。炼钢、机器等重型工业在山西的创办,毕竟是破天荒的事情,毕竟由此而开了山西基础工业之先河。作为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自成体系的山西近代工业之肇始,其作用是不可抹杀的。其后规模宏大以至成为山西现代工业雏型的“西北实业公司”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4篇

以全链条生产过程信息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提取生产过程信息,对人员、设备、质量和能源进行智能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必要依据。

1.人员管理:通过对全链路生产的可视化和生产任务的有机结合(任务可视化、执行可视化),对全链路生产环节进行精准的人员调度,充分满足各工段生产的人员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2.设备管理:全链路生产设备在系统中可视化且动态标识,指令管理者对生产排序将更为科学,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产能。系统设置设备维护计划,管理员对每次维护信息详细记录,确保设备安全性和稳定性。

3.质量管理:制造过程以终端智能采集和判断+生产设备智能执行和记录+生产结果智能采集和汇总的方式,强制生产过程中设备参数必须符合工艺规程,减少人工干预,实现生产执行和信息管理的闭环,将进一步提高产出效率和产品稳定性。

4.能耗管理:按生产工段布局能耗数字仪表,能耗数据与系统实时交互,以便进行能耗监测和异常预警。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5篇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是以推广和发展制造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及智能制造技术为目标的多专业综合性高新技术研究所,致力于工业智能化单元、系统集成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研究领域有:制造业信息化ERP、企业计算机综合应用软件,包括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系统(MIS)、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自动控制与应用工程,包括系统与集成、网络与通讯、制造过程控制与管理、柔性制造系统、车间级物流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技术和自动检测;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应用工程;机电一体化非标设备的研制和应用工程。

记者:北自所成功实施了很多制造业物流项目。以你们的经验,制造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做物流系统的优化或改善?

匡永江: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制造是主业,物流是辅的工作,它的作用是助生产一臂之力。因此,很多制造企业都是在生产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发现”了物流升级优化的需求。以我们曾经实施过的一个项目――某大型板材加工企业生产物流系统为例:该公司由于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机床能够24小时不间断无人生产,但是原有的生产物流系统不是全自动系统,无法匹配高效的自动化生产,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配合生产需要,在生产车间设立自动仓库系统,与自动化的生产机床对接实现按需自动上下料和信息管理。这样就满足了该公司24小时不间断无人生产的需求,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除了被动地改善物流外,制造企业,尤其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在新建工厂时往往倾向最先进的生产系统,包括物流系统,以保持和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例如我们的一个客户,是一家知名的家具生产企业,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的品牌。他们在国内外、行业内外调研了好几年,最后下决心建设一个全新的、先进的智能工厂。新工厂具有鲜明的“智能制造,按需生产”的特点:生产从客户需求开始人手,根据客户的房型设计产品,然后客户可以按照房型选择该公司的成熟产品模块,并形成最终方案,工厂定制生产家具。而且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不许动、不落地、不返修高效生产。我们给该公司做的生产物流系统规划和建设,具体包括WMS、WCS、智能堆垛机、AGV、RGV、全自动输送线、货架等等。

总结来讲,制造业物流就是把各个生产环节串联起来,物流系统与生产线、生产节拍紧密配合,各种先进的物流装备都是这个综合性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实现高效生产。只有物流合理顺畅,才能提升整个工厂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如果物流不顺畅,就会影响生产。

记者:制造企业物流系统改善项目的难点是什么?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有哪些?

匡永江:相比较其他行业的物流建设,制造业物流建设更加复杂,因为制造业包含很多不同的子行业,而且各具特点。这也造成了不同的制造业物流系统都有一些自己的独特性。

从制造方式来分,制造业可分为流程制造业和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的典型行业如化工业,这种制造的特点是生产与物流融为一体,连续生产必然要求物料配送是连续进行。而且这个行业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生产,在生产车间建设规划时,需对生产和物料配送规划得十分充分、到位。因此,这类制造业的物流反而是成熟、清晰的,并没有太大的实施难度。

对于离散制造业,还可细分为产品生产量大的制造业和产品生产量小的制造业。生产量大的典型代表如汽车制造行业、家电制造行业。这些行业由于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成熟的生产模式、物流组织模式,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生产。因此,这些行业的物流体系也有了很多成熟的、可借鉴的模式。而对于一些单品产量很少的制造行业,如重型机械加工,这种行业的流程、工艺都十分复杂,而且很多大型或超大型装备的制造还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因素,技术领先的国家往往封锁技术的外泄,因此我们也很难有借鉴、模仿的机会。这都造成这类型制造业物流规划和实施的难度很大,很多时候需要专门立项研究。

制造业物流从制造生产的流程上来分,还可分为生产(线边)物流和通用物流两大部分。制造企业的通用物流建设,也就是建设用于存储原材料、辅料、成品的仓库,和其他行业的仓库建设大同小异,因此也是比较容易规划和实施的。

比较难的部分是生产(线边)物流的规划和实施。不管是全新工厂的生产物流系统建设,还是改造项目的物流优化和改善,都和生产工艺紧密结合,首先要做好工艺分析,按照生产流程先规划设计物流动线,再考虑生产设备布局,采用正确的步骤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多数国内制造企业对物流并不了解,因此往往先建工厂,购进设备,再考虑物流。这就造成物流系统建设面临很多限制条件,难以做到最优。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记者:您认为造成我国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破解?北自所的优势在哪里?

匡永江:由于我国原有体制的原因,制造企业在建设项目的时候,都是要找各自行业的设计院去做上厂的设计规划。对于这些设计院来说,设计规划的重点不是物流,他们首先会去考虑厂房(土建)和生产工艺等,由于缺少规划意识,物流规划也是他们的弱项。我国长期以来制造业物流水平比较低,和这方面有一定关系。现在各个设计院对物流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且随着项目的增多也取得了很多经验。但是已经建成的工厂由于企业经营或者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都需要进行物流升级优化。

因此我最近就在考虑,北自所能否与设计院强强联合,把物流规划设计纳入设计院的业务范畴,共同提高制造企业物流系统设计建设的能力。其实在国际上,物流规划设计通常由专业的物流咨询公司完成。但是我认为,设计院相比咨询公司的优势是有设计能力,能把概念细化和落地。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就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就更有竞争力。

其实在制造业物流领域,北自所还是有一定优势的。首先,我们有深厚的底蕴。北自所创建于1954年,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国内最早从事自动化物流系统集成和自动化立体库建设的单位,国家科技部指定的全国推广应用物流仓储技术依托单位。其次,由于制造业物流与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等密切相关,因此综合能力很重要,而北自所在这方面有优势。我们致力于制造领域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和应用,为客户提供包括开发、设计、制造、安装及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北自所拥有ERP、MES、物流、装配线等一系列项目实施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综合优势。

记者:请您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一下北自所是如何帮助制造企业优化物流系统的。

匡永江:我们通过对一些行业生产工艺的透彻研究和分析,研发出适合该领域生产特点的物流自动化系统,构建了全新的物流运作模式,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我们有很多成功的制造业物流案例。如我们为纺织行业开发的“全自动落丝系统”,由自动落丝机、辅助运转设备、机器人、设备运行调度和信息管理子系统组成,采用了激光定位技术、激光安全防护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无线以太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设备调度优化算法。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为:自动落丝机与卷绕机自动对接后完成自动落丝,并将丝饼暂存于车体中心棒上,丝饼随自动落丝机运行送往平衡间,并转运到辅助运转设备上,再由机器人直接抓取并放置在丝车空挂架上。该系统以机械化设备完全替代人工实现落丝、装车和转运自动化作业,能够满足同时多品种生产按单一品种装车的需求,并自动完成丝饼产品信息的跟踪及标签打印。这套系统符合制造业“机器换人”的发展方向,为纺织企业减少劳动力人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带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该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成功入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

记者:制造企业实施物流系统改善项目能收获哪些益处?

匡永江: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物流优化实施项目,给制造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还能改善企业的现场环境,提升企业形象,甚至解决很多管理上的难题。例如我们实施过的另一个案例,某电气开关生产企业,之前的物料配送和管理模式粗放,物料管理部门使用叉车为生产部门配送生产备件,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都不能做到精准。这使得两个部门经常为零部件账物不符而发生矛盾。该企业实施了物流优化项目,用AGV配合生产节拍实现物料的精准配送,不仅以上问题迎刃而解,还带来很多附加效益。首先,物流运作模式改变了,AGV配送物料取代了叉车作业,减少了人力,也更加安全可靠。其次,原先叉车送料单批次数量巨大,大量用不完的零件堆到生产线边,管理混乱,现在是需要多少送多少,生产线边更干净,物料管理不混乱。还有,按照生产计划把必要的零部件送过去,不用的储存在库里,物料账目清楚,而且账目与货物存放位置对应上了,可以清楚掌握物料消耗情况,减少重复采购造成的物料积压和仓位占用,也减少了资金占用。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6篇

IT与业务高度融合的今天,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数据中心,全面管理IT系统。但是,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数据中心管理难度的加大,企业开始向底层网络基础设施寻求帮助,智能布线进入大众的视野。上世纪80年代诞生,2000年开始就陆续有厂商推广其概念和相关产品,为什么这几年智能布线才在市场逐渐活跃?与传统布线相比,智能布线到底有哪些优势?智能布线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

沉默后的爆发

作为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布线系统向着高可用性、高带宽、低损耗和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去年国家还颁布了最新版的《TIA-942-A数据中心电信基础设施标准》,对线缆材质、光纤连接器的规范和节能细则等做出阐述,但并未对智能布线系统的配置标准做出明确规定。

遵循TIA-942-A标准,为了实现高可用性、高带宽等目标,企业在部署数据中心时出现了线缆、机柜和服务器密度越来越高的现象,甚至有厂商考虑在核心网络应用虚拟化技术,这都意味着未来的网络将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一般,传统布线的管理采取的还是人工手动记录的方式,但是随着数据中心的不断发展,带宽也在不断提升,这种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据调查,59%的网络意外停机发生在物理层,70%的网络故障源于网络布线。对于大型数据中心尤其是金融行业的数据中心来说,一分钟的宕机将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经过十几年的沉默期,智能布线在这两年重新兴起一定有其原因。在谈到智能布线的活跃原因时,美国康普公司(以下简称“康普”)技术总监吴健认为有以下几条:一、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拥有一两万个信息端口数的综合布线系统已经很多,这使得布线系统的管理成本增高,成为用户和系统集成商的负担,他们需要一些智能化的手段来降低管理成本;二、数据中心日益演进,国内IT资源的管理已经相对成熟,而基础设施管理相对混乱,这就催生了新型的解决方案;三、厂商加大了推广力度,目前业内几大布线厂商都在着力推广智能布线,这也让市场见到了曙光。中国综合布线工作组组长张宜表示:“随着云计算数据中心共享IT资源池的应用服务模式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数据中心服务器虚拟化及网络设备虚拟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采用虚拟化技术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传统数据中心有较大的差异。云计算虚拟化数据中心为降低延时,普遍采用二层网络架构,服务器端大量采用TOR(Top of Row)网络架构。与传统EOR(End of Row)不同,TOR网络架构每个服务器机柜单独配置接入层交换机,使得水平配线区HDA(计算机房内设置水平交叉连接设施的空间)与设备配线区EDA(计算机房内设备交叉连接设施的空间)融合在了一起,就需要在设备机柜的HDA配线设备与主配线区MDA(计算机房内设置主交叉连接设施的空间)处进行智能配线管理。”

在吴健看来,厂商对智能布线市场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近几年来,以康普、美国泛达公司(简称“泛达”)、美国西蒙公司(简称“西蒙”)、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以下简称“泰科”)为代表的布线公司无一例外地推出智能布线解决方案,或者升级原有方案。比如,康普的SYSTIMAX imVision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泛达的物理基础设施管理(PIM)咨询服务、西蒙的MapIT G2 智能基础设施管理解决方案和泰科具有专利权的的QUAREO产品族等。

此外,“虽然目前智能布线尚未标准化,但是,物理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出台和制定对智能布线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泛达大中国区技术经理梁俊告诉记者。据了解,2009年开始实行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简称“《规范》”)依照机房停机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划分为A、B、C三级,A级为最严重,B级次之,C级为最不严重。《规范》分别用“宜”和“可”表明了A、B级机房对智能布线系统的配置需求。ANSI/TIA-606-B“电信基础设施的管理标准”和ISO/IEC14763-2:2012AIM也都明确提到了智能化趋势以及主要诉求。2012年11月,中国综合布线工作组了《智能布线系统设计与安装技术白皮书》(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对常见的智能布线技术做了归纳总结,提到了各大布线厂商的共识,但也未涉及到标准化的问题。“目前国家对智能布线系统还没有相关的规范与标准的编制计划。”电子配线架、线缆和端口等硬件产品的非标准化也意味着,智能布线的技术和产品尚未成熟。尽管如此,国家、厂商和用户还是在多方面推动智能布线的发展。吴健认为,虽然还没有严格的成体系的标准,每个厂商的专利技术和配置风格存在差异,但是业界希望通过智能布线实现的功能是一致的。从数据中心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布线是大势所趋。

三种主流技术

智能布线可以为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和基础设施的管理成本,也避免了长时间宕机带来的严重损失。那么,有哪些技术能够实现智能布线呢?在吴健看来,目前的主流技术有三种:端口技术、链路技术和CPID技术,端口技术和链路技术是最早出现的两种技术流派。

不同的技术风格,使用的跳线也有所不同。据吴健介绍,端口技术采用的就是标准8芯跳线,易于维护管理;链路技术采用了特殊跳线,与标准跳线相比,多了一根针,叫第九针,信息就是依靠它进行传递的;CPID技术的跳线与标准跳线无异,只是在跳线的水晶头上会加入芯片以传递信息,但这种技术采用的水平缆和配线架与标准化的同等产品相比会有不同。康普的SYSTIMAX imVision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是端口技术的代表,可应用环境比较广泛,应用方式比较简单且容易扩展,在敏捷度和灵活性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西蒙的MapIT G2 智能基础设施管理解决方案采用了链路技术,整合了智能配线架、主控制器、分布控制器以及MapIT软件。在铜缆配线架和光纤配线架里嵌有特殊的传感器,并通过与跳线连接的第9针接触端口上的传感器来读取配线架上每个端口的独立的ID,然后将跳线连接状态信息传递到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将此信息传递到运行MapIT软件的服务器,MapIT软件便可实时监测网络的物理连接和设备连接的变化,并自动更新数据库。泰科的QUAREO连接点技术可记录每个光线和铜线连接点的实时状态及其通过上游网管系统访问全球数据库的整体布线路径,实现端到端的网络生态系统的配置。

现在,所有布线厂商都在完善自己的硬件技术和体系,所以,目前这三种技术是长期并行活跃在市场之上。当然,如果将来三种技术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相信智能布线的硬件市场会有更好的发展。

安装部署并不复杂

梁俊认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网络故障源自布线故障,所以部署智能布线很有必要。在他看来,智能布线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自动形成日志;二、定期生成运维报告;三、协助用户实现链路的自动管理。在传统布线中,人工操作往往对网络发生MAD(Move、Change、Add)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记录和反馈,随着变更次数的增多,端口使用情况越来越不明朗,造成端口和电力资源的浪费。智能布线系统能快速找出空闲端口,对链路做好管理工作。

智能布线的概念自十多年前就在中国市场出现,之所以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沉默期,高昂价格是主要因素。“1995年,一个24端口的配线架就要配合一台以太网的交换器去进行管理,成本高昂,难以被市场接受。”张宜表示。除去价格因素外,很多用户还会对智能配线部署过程的困难程度产生顾虑。其实,在传统布线基础上部署智能布线系统并没有那么复杂,它只是增加了一些电子装置,用户只需将这些电子装置装到机架中,然后通过线缆传递信息即可。在外观上,智能布线与传统布线并没有特别大的不同,只是在机柜中需要留出1U到2U的空间给电子装置,还需要多留出至少一个电源插口的位置。在架构上,智能布线更加强调对配线设备的管理。张宜建议在水平配线与主干配线的配线模块之间采用交叉的连接方式,也就是通过线缆跳线进行连接与互通。“当智能布线系统使用于数据中心时, 可以看出在主配线区MDA、中间配线区IDA、水平配线区HDA的配线设备也都采用交叉的连接方式。对于规模较大的数据中心建筑物内智能布线与传统的布线系统会得到混合使用。”他告诉记者,“总之,在构架上智能布线与传统的布线系统没有改变,只是跳线和配线模块的硬件在结构与性能上有很大的不同点。”

不同的技术,需要配置的电子配线架的数量和方式也不同,所以有单端配置和双端配置之别。所谓单端配置,是指服务器端口映射到一组配线架,交换机端口无需映射,直接通过跳线连接;双端配置是指两组配线架分别是交换机端口和服务器端口的映射,而这两组配线架通过跳线进行连接和通信。相比双配而言,单配节约了一个电子配线架的成本。据泰科技术工程师马平介绍,泰科的智能布线系统在配线机柜中应用了两组智能配线架,收集两组智能配线架上的连接信息:其中一组智能配线架作为交换机映射配线架,将交换机的端口延伸到该组配线架上;另外一组智能配线架作为水平映射配线架,将水平链路连接到该组配线架的后端模块。应用跳线连接两组智能配线架后,可检测到智能配线架的连接信息,并结合SNMP功能检测到整个链路的连接状态。

数据中心对灵活性的要求较高,对布线系统的要求亦如此。在不影响网络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将原有的传统布线系统升级为智能布线系统或者分期部署智能布线系统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大部分用户的青睐。SYSTIMAX imVision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就可以协助用户随时将非智能布线系统升级为智能布线系统。“SYSTIMAX imVision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消除了传统布线与智能布线之间的界限,能够通过自有的电子升级条帮助用户在智能布线系统和非智能布线系统之间来回转换。”吴健说,“传统布线安装了电子升级条之后,就是智能布线;将其拆卸即得非传统布线。”虽然现在有些方案能够实现无缝升级,但是还有大部分产品不能如此操作,用户在进行布线初期规划时就必须在传统布线和智能布线之间做出选择,灵活性大大降低。各行各业尤其是IT行业都提倡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为其制定可行性的良好体验的方案,所以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在传统布线和智能布线之间实现完美转换的解决方案将会成为用户的首选。

高密度环境下做好跳线维护

因为物理空间有限,现在大多数数据中心都追求高密度的设计,这也造成了网络机柜和线缆密度的增加,不仅在外观上比较混乱,还对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带来威胁,往往会给人一种智能和高密度不可兼得的感觉。在马平看来,智能布线虽然会增加线缆数量,但是通过良好的线缆、路由管理和规划,将会比传统布线更加适合高密度区域的线缆部署。

针对高密度的数据中心带来的基础网络设施管理难度增加的问题,不同的厂商各出奇招。

泛达在电子配线架、线缆和色彩标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造和管理。“第一,泛达为用户提供角形配线架和垂直理线器。角形配线架不需要水平理线器,节省大量空间,可成倍提高密度,最高密度是传统布线的4倍。第二,在高密度的环境下,泛达有色彩化的模块和跳线等,通过视觉手段区别不同的应用,减少错误发生。色彩化是泛达产品的主要特色之一,便于用户管理不同跳线。第三,针对铜缆和光纤,泛达开发了不同的跳线和模块,也有不同的跳线锁和模块锁,也有效避免了高密度情况下误插和误拔状况的发生。”梁俊向记者介绍道。此外,泛达还为用户提供专用工具,使其可以在高密度环境下轻易插拔跳线。

在MapIT G2智能基础设施管理方案中,西蒙增加了角形配线架,将智能监控和角形配置结合在一起,便于高密度配线路由,且不再需要在机架上安装额外的线缆管理器。据悉,新的24口、1U的角形智能配线架允许将跳线直接引入到垂直理线器,减少了配线架之间的水平理线器,从而节省了珍贵的机架空间,提高了数据中心的密度。

吴健向记者阐述了康普在协调高密度和智能化之间矛盾所做的努力:“模块化是应对数据中心高密度的主要方式之一,所有高密度区域均采用模块化处理,安装和维护分模块进行,不会相互干扰,而且升级改造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将固定空间以‘抽屉化’分层处理,垂直划分成几个可抽拉的互不干扰的几层,跳线的连接和插拔被划分到不同的区域进行,方便灵活。”

在数据中心的发展过程中,高密度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通常所说的高密度不只体现在物理空间方面,还体现在功率方面。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与日俱增,对电力和制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智能布线系统能够对温度、能源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协助用户做好数据中心的降温和能源使用优化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数据中心中,智能布线系统不仅能够与高密度特性共存,而且还能彼此协调,相互支撑。

管理网络是“灵魂”

智能布线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上层。如果说硬件设备构成了智能布线系统的“骨架”,由软件组成的管理网络则是其“灵魂”。张宜认为:“硬件和软件是可以互动的双向系统。管理软件平台与电子配线架之间通过控制器(信号接收或采集设备)实现互通,该控制器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多种组合完成。”在智能布线系统中,管理软件承担着搜集、传递、存储信息以及将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的工作。

布线管理软件通常包括数据库软件,将布线系统中的跳线连接关系、端口使用信息和信息节点的位置都存放在数据库中,并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使网管人员通过进行数据库操作即可详细了解布线系统的结构,方便了他们对跳线进行插拔变更处理。通过管理软件,用户对布线系统的维护、故障排查处理、工作交接变得简单方便,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效率,也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智能布线系统的管理界面可以让网络管理人员轻松地对网络点位信息,配线间跳线的连接,整条链路的信息等进行自动发现、记录、监控和管理。”马平表示,“一般的管理软件包括网络层次数据库、工作区网络点位平面图、虚拟配线间图形、链路连接跟踪视图、安全特性和报警软件、自动的工作流程管理软件等,这些软件分别以树形图、平面图和虚拟视图等方式为用户显示点位信息,方便用户查看、跟踪网络设备点位的连接信息,还能就跳线变动向用户及时报警。”总而言之,智能布线管理软件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自动工作流程管理系统,能够被网络使用人员、网络规划员、IT管理员和网络操作人员共享。每个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用户界面去完成各自唯一的经管理员指派的工作,降低了工作复杂性,提高了实际的工作效率。

前面提到,智能布线系统的部署安装并不复杂,但是,管理软件的安装、调试和数据的导入对系统集成商而言却是一种挑战。在此阶段,为了实现软硬件同步,使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有效呈现,必须有专业人员专门操作。吴健说:“很多基础数据库需要人工初始导入数据,虽然系统集成商非常熟悉硬件的安装流程,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数据导入、图形导入、命名规则的建立方面并不擅长,需要专业人员从事。”据了解,为方便用户使用管理软件,提升他们的用户体验,市场上一些显示屏已经更换成现在大热的触控显示屏。

记者手记

采用智能布线系统

需对人力成本做严谨评估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7篇

(1)生产要素信息:工前检查(清场、清洁、设备状态、生产许可、物料及盛装单的一致性)、每批次投料执行信息(物料重量、辅料添加量)。

(2)生产结果信息

干燥收粉量、出膏率、入库总件数、取样量、可见损耗、备注及偏差说明。

(3)生产清场信息(干燥及收粉两份):物料、文件记录、状态标志、环境清洁、设备、容器、工用具、清洁工具、清场标识、清场有效期。

(4)人员核验信息:清场人、清场复核人、车间管理保山、干燥设备操作人、干燥操作复核人、QA人员及时间信息。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8篇

部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政务云、深圳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合肥平安城市、成都智慧工业云、智慧敦煌、智慧龙岗……虽然地区不同、应用不同,但是这些智慧城市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就是华为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聚焦ICT,同时秉承开放、合作的态度,华为成了这些智慧城市的首选合作伙伴。

智慧城市是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超过500个城市已经或正在计划建设智慧城市,2015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规模超过2480亿元,2018年将突破4200亿元。住房城乡_和科技部已经公布了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华为已经应机而动。7月15日,以“新ICT,让城市更智慧”为主题的2016年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会在华为重要的联合创新基地苏州举行。新ICT搭台,合作伙伴唱戏,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华为的智慧城市思路已经十分清晰。

新ICT搭台

谈到智慧城市建设遇到的技术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分析说:“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正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日新月异,才有力地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利用新的ICT方案,不断提升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ICT的创新应该基于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位于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在各自领域做好自己所擅长的事情,协同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为了快速满足智慧城市各个部门的需求,华为推出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整体架构――“一云二网三平台”。华为企业BG全球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部总经理郑志彬博士对“一云二网三平台”进行了解读。“一云”是指云数据中心,它是开放、高效、绿色的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共享的基石。“二网”包括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华为利用自身在有线与无线网络的融合、敏捷网络、5G等方面的创新,致力于实现智慧城市无处不在的连接。“三平台”包括ICT能力开放平台、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和业务应用使能平台。这三大平台也是华为向合作伙伴开放能力的工具,通过开放API,华为安全的ICT基础设施可以与各类合作伙伴的产品对接、快速集成,向上支持丰富的应用,向下汇集各种资源,让华为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城市应用的使能者。华为开放的ICT平台已经就绪。筑巢引凤,搭台唱戏,更多的精彩还在后面。

合作伙伴来唱戏

有了华为搭建的这个舞台,接下来就要寻找适合唱戏的人。致力于智慧城市应用的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不就是最理想的人选吗?

智慧城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系统”,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顶层设计、ICT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应用和服务等。涉足智慧城市领域的厂商达成了一种共识:没有哪一个厂商可以满足智慧城市的所有需求,因此联合、协作是必由之路。这也是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多次强调的华为智慧城市的战略定位:华为致力于成为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首选合作伙伴,聚焦于ICT基础设施,通过开放能力聚合合作伙伴,推动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良性发展,共同为客户提供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进入智慧城市领域的厂商,首先要明确并始终坚持自己的定位,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厂商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越位,从合作伙伴逐渐变成竞争对手,这对于智慧城市的良性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华为在选择智慧城市生态圈合作伙伴时也比较慎重:第一,合作伙伴要与华为有相同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并且有自己专注和擅长的领域,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共同发展,谁也不要想一家独大;第二,在产品和业务方面具有互补性;第三,合作双方都保持开放性,从华为的角度说,就是保证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放性。

截至去年,华为企业业务在中国市场已有5200多家合作伙伴。在华为的引导下,合作伙伴也逐渐从通路型向增值型转变。在2016年3月举办的华为合作伙伴大会上,华为强调的一个重点是,建立“四大生态圈”。如今,这一战略已经在智慧城市领域开花结果。

在本次会议上,华为与合作伙伴一起演绎了两出精彩大戏:第一,国家信息中心与华为智慧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第二,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正式。这让合作伙伴吃了一颗定心丸。

实验室的职责是为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和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企业组的合作伙伴验证解决方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解释说:“实验室的成立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国家信息中心在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研究、战略规划、顶层设计、方案设计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华为则拥有先进、完整的软硬件平台和成熟的解决方案。双方将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联合研发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进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综合性测试和验证,共同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探索和验证工作。”

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投入亿元资金,制定专项激励机制,与智慧城市领域投融资、咨询规划、集成、运营、平台等方面一流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负责渠道业务的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文池表示,该计划为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系列优惠和支持:合作伙伴可以外对宣称是“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合作伙伴”;华为将为合作伙伴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营销推广、品牌活动、联合解决方案的开发和落地、智慧城市项目拓展、人才培养等提供亿元资金支持。

在本次大会上,华为与泰豪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国际、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深圳市广通软件有限公司、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合作伙伴现场签约。这样一来,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合作伙伴的总数已超过20家。这些合作伙伴各有专长,比如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专注于智慧政务、智慧交易、智慧园区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深圳市广通软件有限公司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发平台。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总裁吕波表示:“华为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是做了一件‘高大上’的事。一个厂商不可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所有需求,所以必须有一个圈子,集众人之力。我们不仅可以和华为合作,还能与生态圈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合作,这样效率更高。我们和华为针对智慧健康打造的联合解决方案正在测试中。”

华为将携手合作伙伴围绕智慧政务、平安城市、城市运行中心、智慧环保等打造联合解决方案。蔡英华表示:“开放的理念、能力的互补是智慧城市生态圈建立和发展的基石。华为将以开放的原则保持生态圈的活力,以一致的理念促成生态圈合力的形成,以伙伴之间互补的能力打造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力。我们欢迎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共同打造智慧城市,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全联接世界。”

主动选择的新挑战

以往,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走过一些弯路,比如过度重视技术因素,而忽视了智慧城市管理、服务的本质。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表示:“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不是纯靠政府、纯靠技术就可以的,必须有效整合‘政产研学用’各方面的力量。”

对于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周民提出“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二是坚持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华为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坚持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依托生态圈开展全面、务实、多元化的合作。

其实,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个过程,要不断优化,快速迭代,持续演进。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各方力量精诚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负责销售的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认为,新型智慧城市应该以人为本,为企业、政府、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城市交通、环保、电子政务等诸多领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依靠一个完整、健全、能力不断提升的生态圈。

聚焦ICT,开放ICT基础设施的能力,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完整的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协同创新,这是华为始终不变的原则。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9篇

关键词:火电厂 智能煤场 管理系统 应用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将竞争机制逐步的引入了发电市场,并在自愿互利、公平竞争的原则下,逐渐实现了“竞价上网、厂网分开”的改革目的。目前,发电企业尤其是火力发电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降低发电的投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益。众所周知,在火力发电厂的所有经营成本中,燃料的费用占据了其中的70%以上,因此,对煤场进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火电厂的煤场生产管理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要引进现代化的智能煤场管理系统来确保煤场及火电厂的正常、顺利生产和经营。本文通过就智能煤场管理系统的相关情况进行简单的概述,并就其在火电厂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推广智能煤场管理系统在火电厂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进而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向着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一、智能煤场管理系统的概述

1、智能煤场管理系统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电力行业对智能煤场管理系统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1)智能化的进行取料、堆料的决策。火电厂煤场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取料和堆料。我国目前大部分火电厂在煤场的管理工作依然是以依靠燃料管理人员的主观生产经验作为管理的依据,但是由于管理人员在专业水平和管理运行能力上的参差不齐,再加上工作经验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煤场管理时,其水平和效果也是不尽相同,进而导致整个煤场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的低下,而这也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而智能化煤场管理,是将故障诊断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专家系统引入到煤场管理系统中来,通过构建专家知识库和规则库,将领域专家的知识规则同工作人员的知识经验有机的结合统一起来,并通过适当的推理机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取料、堆料的决策。

2)对煤场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和控制。在煤场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其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存煤的来源,煤场的几何结构,煤场存煤的煤质和煤种,存煤的数量和堆放位置,存煤的温度以及存煤的时间等等。其操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来煤登记、安排堆料、取料记录、安排取料、修正煤场等等。

2、智能煤场管理系统的组成

目前,我国火电厂常用的智能煤场管理系统的结构是B/S结构,并通过IIS服务器进行相关信息的。它的后台数据库大多是采用的微软SQLServer2008,以便于系统的安装和维护。智能煤场管理系统的硬件组成主要包括客户端、系统应用服务器以及SIS或者电厂服务器这三大部分构成。

3、智能煤场管理系统的功能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煤场智能管理系统在火电厂应用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上,即:

1)对来煤车、船的到达、接卸等情况进行管理。

2)根据煤场管理人员在取煤、堆煤方面的经验以及管理的原则,来确定上煤、堆煤计划,并自动的提供取煤、堆煤的方案,并在修改确认后直接编制出上煤或堆煤的计划表。

3)能够将煤场存煤的实际状况用一张三维的地图展现出来,使燃料运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存煤三维地图直观的了解到煤场存煤的实时情况,存煤的堆放时间以及其他的煤场相关资料和信息。

4)智能化的进行煤场日常工作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有日常测温、取煤、堆煤等等。

5)对煤场进行智能安全报警,通过对存煤的煤质及堆放时间进行报警参数的设置,并用红色来显示已经超出报警系统范围的存煤种类。

6)通过建立智能化的配煤模型来实现优化火电机组的经济、安全、环保的目的,并根据火电厂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分析推算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配煤方案。

7)根据火电厂的实际来煤特点,来确定煤质数据的录入及修改等功能,并将修改后的结果及时的反映在煤场的三维地图上。

8)对燃料运行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智能统计,并根据火电厂的实际工作生产需求来生成有关的数据报表。

9)根据火电厂的燃煤管理要求,制定出合理、完善的煤场管理及统计报表,以便满足火电厂的实际工作需求。

10)综合分析火电厂的存煤情况,并给出科学的下次购煤计划和建议,在这其中系统可以对煤炭的种类和价格予以具体的建议。

二、智能煤场管理系统在火电厂的应用

智能煤场管理系统在火电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上,其具体内容如下:

1、系统设置

管理员在进行系统设置的操作时,要对软件的权限、工作、边界等进行设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煤场的设置――主要是对煤场的半径、名称、最后仰角等相关信息进行定义。

2)用户的管理――对系统的使用者进行用户名及密码的设定。

3)部门的管理――系统依据火电厂的实际生产管理情况进行各个工作部门的设置。

4)岗位的管理――系统根据火电厂的相关工作流程对各个关联岗位进行设置。

5)掺烧的设置――主要是对配煤计算的相关边界条件进行定义。

6)权限的设置――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予以不同的登陆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7)工作的制定――对各项工作的实施期限和实施人员进行设置,并将结果反映在代办工作当中。

8)报警的设置――对煤质的报警阈的数值范围进行设定。

2、工作流程

在智能煤场管理系统当中,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工作流程的管理和控制。它能够实现对煤炭的配、取、堆、烧等方面的智能化的管理和决策,并为工作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操作意见。它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购煤计划――根据对煤场中煤种掺烧的状况以及存煤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购煤建议和计划,它的主要关注方面是燃煤的硫分、存放时间、发热量、挥发成本和成分。

2)工作提醒――在日常工作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

3)智能配煤――系统根据火电厂煤场的实际状况,自动的计算出当前最适合的配煤方案,并通过上煤指令提醒和指导工作人员取煤。

4)取煤记录――记录工作人员的取煤情况,并及时的修正煤场的三维地图。

5)堆煤安排――系统根据煤场实际状况自动的提供堆煤的决策。

3、查询统计

系统的查询统计主要是对火电厂煤场的各方面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查询和统计,其内容主要包括:

1)入港查询――即查询火电厂的所有来煤信息。

2)工作查询――即查询相应代办工作的开展情况。

3)盘煤查询――即显示和查询10天内火电厂煤总量的进出情况以及当前煤场中的存煤煤质的整体情况。

4)上煤查询――即对燃料的运行班长在每次上煤的操作情况进行查询。

5)配煤查询――即查询配煤的历史结果。

6)掺烧评价查询――即查询有历史记录的煤种掺烧及燃烧状况,并根据相关要求进行结果的修正,以确保实现最优目标。

7)报表中心――即为火电厂的配、取、堆、烧的情况进行报表编制和打印。

4、实时工况

这一模块在火电厂的实际生产管理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炉煤的监测――对当前入炉煤在烟气排放和煤质方面的状况进行实时的反应,并预测未来几小时中的状况,将数据提供给工作人员作参考。

2)煤场三维地图――对煤场的实际存煤情况用三维地图显示出来,包括它们的堆放时间、角度、位置、质量以及煤质信息等等。

3)机组的概况――将火电厂煤炭燃料的配、取、堆、烧等的结果进行显示,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报警,同时还要按照经济、安全、环保三个方面对掺烧结果进行全面、实时的评价。

目前,我国大部分引入煤场智能管理系统的火电厂在运行管理过程中表现良好,在节约煤炭燃料、提高燃煤利用率和煤场的生产工作效率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通过运用智能煤场管理系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树婷.沙角A电厂煤要场动态查询系统的开发应用[J].广东电力,2008(07)

[2]曾畅,余为泽,张振胜,丁宏刚,陈刚.沙角C电厂燃料部点检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电力,2009(01)

[3]丁宏刚,陈刚.火力发电厂数字化煤场管理系统开发应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6)

[4]王晓玲,周红皓.数字化管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机遇[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6)

[5]胡宏伟,杨建国,翁善勇.电厂燃料管理及煤质优化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热力发电.2008(04)

[6]张鹏.毕于GE-PLC控制的电厂一输煤程控系统[J].科技创新导报,20O8(16)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0篇

[关键词]总图设计;规划;用地;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和农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最优的空间利用是当前总图设计与规划中考虑的重点。通过规划和设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厂址和运输线路选择与节约用地

众所周知,厂址选择涉及产品方案、市场营销、资源、能源环保、用地交通多种因素,总图运输包括用地分配和运输方式选择等项工作内容,在厂址选择中往往它能起到取舍方案的决定作用。反过来,厂址选择恰当与否又将影响总平面布置的经济合理性,占用农田和建设投资的多少,厂址与运输的协调性。结合物料运输选厂,常以距离短便捷为好,因为这样线路占地少的工程,基建费和经营费都省。

三、土地规划的原则

1、建立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完善土地审批程序,严格土地审批手续。在建设项目立项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供应量,在用地选址时,考虑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在审批用地项目时,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净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

2、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措施

为了顺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应设立土地开发整理专项基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做到少花钱,开发整理一片,成效一片。同时建立服务体系,对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物资、资金、技术等服务,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3、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需严格按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有使用费用。这样一方面用地单位会从实际经济效益出发,主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又可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经费来源,从而有效保证了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的实施。

4、土地利用计划检查

土地利用计划下达后,还必须对用地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系统性的检查。首先,要检查用地计划贯彻落实情况。计划执行单位是否把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作为本单位实现的目标,是否制定了执行计划的相应措施,以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

四、合理布置节约用地

1、合理缩小建构筑物之间间距

在厂区总平面布置中,建构筑物之间间距在满足工艺、运输、消防、防爆、防噪、卫生等安全防护间距要求的前提下,又考虑各建构筑物间的消防通道后,可以对相邻建构筑物的间距进行适当缩小,以减少厂区的占地面积,也可降低资金的投入和能量的消耗。

2、合理综合管线

在厂区总图布置中,管线沿道路敷设,通常敷设在道路两侧。为达到减少通道宽度以节约土地资源,在管线布置中,可将地上地下的管线分别集中布置。在满足管线各自工艺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防止其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尽量共架、共沟。架空管线能够沿建构筑物平行铺设时,可挂建构筑物外墙壁、柱子,充分利用建筑物外墙空间敷设管道。

3、合并厂房

在厂区总图布置中,根据车间的生产性质和特点,对于一些生产工艺特点相同、使用功能相近、联系密切、能够合并的生产厂房尽量合并;另外对于一些变配电设施布置时,尽量靠近其负荷中心,能和其使用用户合并尽量合并。合并后的厂房,多个建构筑物合并成一个建构筑物,就不用考虑建构筑物之间防护间距要求。另外,还能使各车间之间的外部运输变为车间内部运输,缩短工程管线及运输线路的长度,减少能量的消耗同时节约用地。此外,还可以向空间发展,厂区多采用多层建筑,即竖向合并。

4、充分利用厂区空地

在进行厂区总图布置时,尽管已经十分注意了节约用地,但由于设备技术要求、工艺特点及客观条件等各种原因,厂区内仍会留下一些空闲土地,如铁路线路的扇形地带、高架建构筑物及高架胶带通廊底下、架空管道下面、不规则建构筑物附近等。对于这些土地,可以合理的布置一些辅助建构筑物,如仓库、厕所、变配电室、机修等。对于一些面积较小的零散空地,还可以进行绿化种植,不仅美化厂区环境,而且扩大绿化面积,也相对的节约了厂区用地。

五、土地规划管理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系

土地规划管理是一项较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系统、全面的管理机制和体系。规划管理体制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前景。在机制建立前要对土地目标、功能、特色进行定位。同时要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土地管理体系的总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把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考虑,最大力度做好各因素之间和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土地总体规划,又要考虑某区域的个性规划。把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相互协调好,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土地规划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控制和管理,创造经济合理、人文发展的和谐土地。

2、加强用地管理

用地管理是对土地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通常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性措施来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土地规划设计中的用地管理是土地建设的核心内容,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功能布局、环境质量、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组织用地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

3、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

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用已经渗透在现代土地规划管理当中。特别是计算机储存技术、网络技术和3C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土地规划管理手段更多、速度更快。信息是规划管理中的重要资源,规划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反馈的过程。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储存,能够把资料形成数字化信息,能够使信息资料网络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扁平化统一。特别是土地呈现组群式形态的时候,建立信息化的通信渠道能够实现网上规划审批,也能够城区和城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传达提供高速的沟通平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网络通信系统(MS)是建筑规划管理中的管理系统,能够依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

4、加大公众参与程度

城市规划管理要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现行城市管理发展中明确规定群众参与机制,树立公众参与的观念。特别是对于重大工程,让公众多了解、多参与,进行监督,还可以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六、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保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1篇

(1)给水系统:按工段布局给水能耗数字监测设备,设备与管理平台实时互联,管理者可对各工段给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异常情况实时预警并联通附近阀门关闭。

(2)供电系统:按工段布局供电能耗数字监测设备,设备与管理平台实时互联,管理者可对各工段用电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异常情况实时预警并联通附近电闸关闭。

(3)供热系统:通过PLC控制器对热力以及其它公用设备参数能耗进行实时监测,异常情况实时预警并联通附近阀门关闭。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2篇

(1)生产要素信息交互

工前检查(清场、清洁、设备状态、生产许可、物料及盛装单的一致性)、每批次投料执行信息(物料毛重、皮重、净重、件数)。

(2)生产结果信息交互

提取:每次药液提取量及提取总量、偏差说明。

浓缩:每次提取液投入量及浓缩后总量,浓缩后密度、干浸膏出膏率、偏差说明。

(3)生产清场信息交互:物料、文件记录、状态标志、环境清洁、设备、容器、工用具、清洁工具、清场标识、清场有效期。

(4)人员核验信息交互:各客户端登录的清场人、清场复核人、车间管理人员、提取浓缩操作人员、提取浓缩操作复核人、QA人员及时间信息。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3篇

本项目流程设计以中药产品制造流程和工艺为基础,在车间和设备布局上科学规划各工段物料和人员的通道,一方面实现人员与物料的通道分离,另一方面充分实现各工序间物料的智能传输。同时,通过生产设备与智能管理平台的信息交互,减少各工序中执行信息的人工干预,实现中药材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的全过程监测和管理控制。

五、智能制造产线工艺数字化

(一)指令数字化流转

办公室通过客户端登录提交生产任务,信息流转至车间主任和质量负责人,指令审核通过后流转至各操作前端。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4篇

(1)基本信息:指令编号、产品名称、批号、生产批量、生产日期、生产单位、规格、物料信息。

(2)生产设备选择

①根据产品类型和生产工序从设备数据库选择对应的提取、浓缩、干燥设备

②根据产品类型和生产工序从设备数据库选择对应的混合、制粒设备。

③根据产品类型和生产工序从设备数据库选择对应的包装设备。

(3)制造工艺选择

根据产品类型从提取、浓缩、干燥工艺数据库选择对应的工艺参数(自动关联)。

根据产品类型从混合、制粒工艺数据库选择对应的工艺参数(自动关联)。

根据产品类型从包装工艺数据库选择对应的工艺参数(自动关联)。

(4)生产派工选择:根据生产需求从组织架构人员数据库选择生产派工。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5篇

关键词:智能电能表;监造;问题与对策

智能电能表是指国家电网公司集中规模招标采购的三相和单相智能电能表,是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用电采集系统的基础支撑、也是国民舆情关注重点。国家电网公司下辖各省电力公司遵循“统一管理、全面覆盖、全程管控、闭环管理”的质量管理理念,加强了对智能电能表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实施驻厂监造,将质量管控关口前移至设备在制造单位的整个过程。经过多年来的推广应用,智能电能表从厂内制造到现场运行的各阶段出现了较多问题,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监理人员,收集这些问题并结合自身的驻厂监造的实践,对其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方法,为后续的监造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提升监造的效率和效益。

1 监造问题

监造问题收集

智能电能表的监造特点是设备单体小、批次中标数量大、生产和供货时间集中、制造单位众多等,监造单位结合监造特点和自身实践进行分析,并对智能电能表的厂内生产制造、送样/抽样检验、现场检验、安装和运行等各个环节的深入调查了解,收集与监造有关问题。

问题整理和分类

对收集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将反映在驻厂监造阶段的问题分成五个大类:产品质量和合同问题、排产和发货滞后问题、监造师问题、信息沟通问题、现场问题处理等。

2 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对收集和整理完成的智能电能表监造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合适的解决方法。

产品质量和合同问题

产品质量问题是监造工作的重点内容,而元器件/原材料、生产工艺质量管控问题和出厂检验问题最为突出,约占总问题的80%以上,是监造师最应关注和考虑对策的关键所在。以《物资质量报告》(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4月)中报道的该月对湖北、冀北、江西等10家省公司共对100254只电能表进行的抽检为例,抽检中发现问题12起,其中工艺控制问题4起,出厂试验问题3起,元器件/原材料和设计结构问题各2起,储存(运输)问题1起。

元器件/原材料问题

监造师在A供应商驻厂监造时发现电能表在老化、耐压、出厂检验时出现较多故障表计,经统计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耐压通不过;日计时误差大、无计时;液晶显示缺笔、白屏、黑屏;红外、485通讯不上;拉合闸无反应等。在这些问题表计的返修检查中,发现主要原因是电阻、二极管、日计时芯片、液晶、485芯片、继电器等元器件问题,对问题表计更换相应元器件即处理完毕。

对元器件/原材料问题,其监造对策应体现在对电能表关键元器件的以下几个方面:(1)采购管理:监造师现场见证关键元器件的采购合同、供应商资质的证明文件、质保协议书等;检查供货商名称或品牌、型号规格、性能参数等是否符合采购合同和技术协议、国网提供的关键元器件清单等要求;并查看合格供应商名单以及评价,确保关键元器件的采购管理符合要求。(2)检验:监造师现场见证关键元器件出厂合格证或者检验合格报告等,并对供应商的入厂检验情况进行检查见证,特别是关键元器件的入厂抽检及其检验记录必须符合供应商对元器件/原材料的管理和检验规程文件。监造现场发现的很多电能表问题,究其原因是关键元器件的入厂检验未严格按检验规程文件执行,导致大量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环节有关。(3)保管:监造师现场检查元器件/原材料的存储保管是否存储管理制度,检查元器件/原材料是否在有效存储期内。检查仓储环境是否做到清洁、通风、无腐蚀性气体,温度、湿度是否有效控制;敏感类元器件是否具有独立的存储仓库及相应的防静电保护措施等。因保管不当造成元器件,特别是敏感类元器件容易损坏,或缩短元器件的使用寿命,造成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较多故障表计。故加强存储保管环境管理,确保元器件/原材料的存储环境符合要求。(4)一致性核对:监造师在电能表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根据国网提供的关键元器件清单和省电力公司的相关要求(如载波芯片分配方案等),不间断地对电能表所采用的关键元器件进行核对,确保其符合一致性要求。监造师对现场发现的元器件/原材料的采购管理、检验、保管问题,应及时要求供应商进行整改,并落实整改情况;对关键元器件品牌、型号、型号规格等更换问题,应当及时落实,并以重大质量事情形式专题汇报给业主单位,根据业主单位的相应意见监督供应商整改完成。在某供电公司出现了大量的问题表计,经检查为B供应商将伪造的载波芯片替换了某品牌载波芯片,而伪造的载波芯片本身存在质量问题,造成大批量的表计需要更换处理。实施驻厂监造,核对主要元器件的目的就是要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工艺质量管控问题

在供应商的出厂检验、成品抽检,以及计量中心的检验、安装运行中发现的很多电能表的质量问题,与供应商内的生产工艺质量管控到位与否密切相关,其问题和对策如表1。

以上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为供应商为了加快电能表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速度,故意简化工序,导致各工序未到达工艺文件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不能对下一道工序,乃至整个表计形成质量保证。对此,监造师在现场一定要掌握电能表的监造技能,以及国网关于电能表的相关技术要求、供应商的生产工艺文件,对照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对生产、检验现场按照监造实施细则要求开展巡视检查,确保供应商的各生产工艺质量管控、检验等按照文件要求管控到位。

检验问题

(1)出厂检验问题:智能电能表的出厂检验是非常重要的质量管理环节,电能表的质量问题,如外观型式、功能、性能、用户方案等,都可以在出厂检验环节发现出来,而在以往的驻厂监造过程中,发现较多的出厂检验环节问题,对产品质量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加强出厂检验环节的监督管理尤为迫切,其问题和监造对策如表2。

(2)成品抽检问题:按照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管控的要求,对已经包装入库的电能表按抽样要求进行抽样检验,检验内容包括电能表的包装、外观型式、客户方案、产品质量等项目,质检人员根据抽样检验的结果决定对本批次电能表放行与否,其现场问题和监造对策如表3。

其他问题。其他问题主要是设计问题、包装问题、仓储问题、运输问题等。对于设计问题,主要在于对供应商的研发质量控制环节的检查。包装问题:要做好客户方案检查,箱体标识符合技术协议要求或工艺文件要求,标明用户单位名称、箱内电能表型号、数量、载波名称(如果有载波)、表地址段号等。仓储环境、运输等应符合供应商关于相关环境的要求。

分包问题

根据多年的监造经验,发生分包主要是因供应商按排产和供货计划要求其生产能力或计划期内的产能不足以完成合同产品,故监造师可采取的对策是对以下情况检查:(1)供应商的元器件/原材料备料情况;(2)根据SMT贴装生产线计算供应商的PCB板日产能;(3)根据生产线的生产制作节拍时间、流水线数量等估算日产能;(4)根据出厂检验台体、成品抽检台体等估算日检验能力;(5)包装入库数量、供货数量与实际生产数量的一致性。若以上情况不满足合同项目要求或存在问题时,监造师应及时沟通供应商,落实是否存在分包问题,力争做到提前发现,及时以重大质量事情的形式向业主单位和监造单位专题汇报。

排产和发货滞后问题

当电能表排产和发货存在严重滞后时,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的生产、检验和安装进度将严重受阻,其问题和监造对策如表4。

监造师问题

对监造师问题采用因果分析图法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对策。图1对监造师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寻找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再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主要问题的缘由,从而为解决对策提供方向。表5对监造师问题从监造师人员数量缺少、素质不一、责任不到位等探讨了解决方案。

信息沟通问题

监造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监造师应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情况,将现场的情况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汇报给项目单位和监造单位,并将项目要求及时下发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及时作出调整。

监造师应及时联系信息管理员,了解业主单位(或用户单位)对所监项目的更改意见情况,并及时将相关情况下发给供应商。

现场问题处理

监造师现场工作开展离不开问题处理,而对问题处理的不妥当将会造成业主和监造单位的被动局面。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应按照有关的监造管理制度和流程,及时、准确进行处理。

3 结束语

智能电能表驻厂监造关联着业主单位(省电力公司)、用户单位(供电公司)、供应商、监造单位等,监造过程中的问题是紧密关联的,监造单位应研究并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监造师根据策略编制针对性的监造实施细则,然后严格按照监造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现场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做好现场监造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向群.智能电能表的功能与特点[J].大众用电,2013(3).

[2]周文辉.关于智能电能表驻厂监造[J].设备监理,2014(2).

[3]仝珂,刘成梅,张凯.石油管产品驻厂监造的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9(7).

[4]徐严军.浅谈智能电能表全过程质量监督[J].中国外资,2011(22).

[5]林 .智能电能表的全流程质量管控[J].科技风,2012(23).

[6]任峰,张英,李建荣.智能电能表质量管控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3).

[7]吴晓光,基于智能电能表技术特点的监督管理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11(5).

[8]陈波,李玲.对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J].2012(11下).

[9]周瑞萍.智能电能表质量管控之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5).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6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和改造力度,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加快补齐设施短板,完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实施目标

到2023年,县级及以上城市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城市市政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弱项。按照因地制宜、查漏补缺、有序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考虑城镇(含易地扶贫搬迁后)人口容量和分布,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科学确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目前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县城要尽快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有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的城市和县城要加快补齐处理能力缺口,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可适度超前。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干流沿线城市和县城,黄河干流沿线城市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京津冀地区和长江干流沿线地级及以上城市、黄河流域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缺水地区、水环境敏感区域,要结合水资源禀赋、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技术经济条件,开展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广再生水用于市政杂用、工业用水和生态补水等。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在完成片区管网排查修复改造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合流制溢流污水快速净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将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作为补短板的重中之重。新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必须合理规划建设服务片区污水收集管网,确保污水收集能力。中央预算内资金不再支持收集管网不配套的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项目。城市和县城要

加快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结合老旧小区和市政道路改造,推动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补上“毛细血管”,实施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现有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低于100mg/L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围绕服务片区管网开展“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除干旱地区外,所有新建管网应雨污分流。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城市,因地制宜采取溢流口改造、截流井改造、破损修补、管材更换、增设调蓄设施、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措施,对现有雨污合流管网开展改造,降低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积极推进建制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升管网建设质量,加快淘汰砖砌井,推行混凝土现浇或成品检查井,优先采用球墨铸铁管、承插橡胶圈接口钢筋混凝土管等管材。

(三)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在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等减量化处理基础上,根据污泥产生量和泥质,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处置技术路线。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要纳入本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县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推进设施能力建设,县城和建制镇可统筹考虑集中处置。限制未经脱水处理达标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东部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城市加快压减污泥填埋规模。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大

中型城市鼓励采用“生物质利用+焚烧”处置模式。将垃圾焚烧发电厂、燃煤电厂、水泥窑等协同处置方式作为污泥处置的补充。推广将生活污泥焚烧灰渣作为建材原料加以利用。鼓励采用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等方式处理污泥,经无害化处理满足相关标准后,用于土地改良、荒地造林、苗木抚育、园林绿化和农业利用。

(四)推动信息系统建设。开展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摸底排查,地级及以上城市依法有序建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并定期更新。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率先构建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逐步实现远程监控、信息采集、系统智能调度、事故智慧预警等功能,为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污染防治提供辅助决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按照中央部署、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要求,推进方案落地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_做好督促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对设施补短板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各省(区、市)统筹推进辖区内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市县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加快项目谋划和储备,制定滚动项目清单和年度计划,明确建设时序,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实施。

(二)完善收费政策。各地应按照补偿污水处理和运行成本的原则,合理制定污水处理费标准,并根据当地水污染防治目标要求,考虑污水排放标准提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等成本合理增加因素动态调整。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尽快实现应收尽收。各地在污水处理费标准调整到位前,应按规定给予补贴。污水处理收费应专项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和污泥处置。各地征收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应向污水管网和运行维护倾斜。推广按照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削减量等支付运营服务费。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招标等市场化方式确定污水处理服务费水平。

(三)加大支持力度。要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各地要将污水处理设施用地列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加以落实。各地要设计多元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在中期财政规划、年度计划中安排建设资金,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支持力度,确保项目资金来源可靠、规模充足,严防“半拉子工程”。各市县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预算内资金继续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给予适当支持。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7篇

计划跟踪控制计划跟踪控制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计划方案,为发电提供功率基础,并且与机器组合、负荷推测、交换功率以及发电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具有调节峰的作用,如果没有一定的软件进行规划,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来填制。

区域调节控制这种控制方式可以保障控制调节区域误差保持为0,也是自动发电控制系统最主要的作用。可以利用自动发电控制系统来合理的计算机组情况,从而[2]可以很好的调节或者排除由于出现误差导致的功率变化,并且把计划跟踪得到的功率与计算得到的调节参数进行一定的叠加,从而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数值,相应的把这些数值送达到控制器,以便于可以方便控制器进行平均功率的有效调节。

机组控制机组控制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基本控制方式来合理调节平均功率,从而保证误差为0,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用一台机器控制多台机组,把信号发送到控制器,合理进入到每个机组,此外,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可以非为发电机组和决定控制层两部分。

2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实施方案

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应该与计算机进行一定的适应。现阶段,基本上用的都是分层方式进行控制。一般来说,可以把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分为两级,机组控制级和水电厂控制级。为了可以保障水电厂系统达到实际功率需求,在水电厂控制下的计算机需要能够合理的计算出目前运行机组的功率和台号,并且把结果发送到机组。在机组控制的情况下,合理校对电厂发送的命令,从而可以提高安全性,利用调速器来控制机组的启停和功率。此外,还可以控制和监控相应的机组情况和运行状态,并且把监控的信息发送到控制计算机上。

一般来说,基本上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的都是由水电厂承担。第一是因为具有很快的调节速度;第二是具有很好的水电厂调节性能。一般情况下,小型水电厂主要就是负责发电,主要用作发电中小型水电厂和大型水电厂在控制过程中,还需要拥有一定的调峰、调频的作用。此外,在进行自动发电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一定的限制条件,还需要满足负荷平衡条件、例如,航运对于水速的影响、上下游实际用水情况,汛前、后都实际蓄水量,因此,水电厂还需要进行一定发电,在一定的需求下,多进行经济发电,从而可以提高水电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系统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控制功率、调节频率等功能。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系统方案如下图。

3结束语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8篇

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必须直面的发展课题,其中也必然要进行物流体系升级改造。在此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帮助企业解惑,本刊记者采访了在制造业物流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法布劳格物流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芸女士。

记者:近年来,我国很多制造企业都计划或已经开始进行物流优化。您怎么看待企业的这种需求?

张芸:我国的制造企业产生物流优化的需要,可能是两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中国企业在工厂建设之初没有做好物流设计,造成生产流程不顺畅,存在很多断头式问题。这一点与德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德国,工厂建设已经形成合理、规范的流程,所有环节的设计和建设必须考虑物流运作的需要,因为物流是串联制造企业所有运营环节的基础。德国企业在工厂建设之初做物流规划方面的工作,称之为生产物流设计。

反观我国制造企业,真正从物流设计开始规划建设工厂的很少,占比不到5%。往往都是企业先拿了地,已经盖好厂房,生产线建好了,库房也建完了,这时才找到我们来做物流优化。当然这种模式是错误的。对于我们来说,限制条件已经有了,很多物流设计不能采用最佳的方案,往往只能局部改善。这种工作就称之为生产物流的优化。等我们做完优化后,很多客户恍然大悟,才知道应该早在工厂动工建设之前先做好物流设计。

第二个因素是,制造业生产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提升,要求相应的物流体系进行匹配。自动化的生产必然要求物料精准配送,这会涉及到一系列环节,要倒推至供应链的前端。外型尺寸和重量繁杂多样的物料自动化配送上线,就需要做到物流器具标准化,需要做到每种零件与物流器具的对应关系标准化,进而需要在给供应商下采购订单的时候就要求其按照对应关系提供最小包装单元的零件。因此,如果前期这些工作没做,所有工作都压到总装环节,根本是无法实现的。以上的要求涉及到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环节的工作。因此,制造业物流的优化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物流优化需要有系统性思维,应按照点一线一面做好统筹。如果不是以这种思维来考虑,只是从运作流程的一个点去做优化,肯定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物流如同血液和经络贯穿了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的全过程。因此,如果―个企业要做物流优化,而且想认真去做,首先要做好“伤筋动骨”的准备。从头到尾的环节会涉及到产品外观尺寸设计、采购模式、供应商管理、生产排产计划、要料方式、信息系统之间的衔接、产线布局、厂房和库房的建筑布局、组织架构、人员岗位、责任划分、成本核算等等。所以物流升级改造是“一把手”工程,要董事长、总经理下定决心才能做得好。

记者:制造企业实施物流优化项目,具体会有哪些重要的环节和步骤?

张芸:在制造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如德国,企业一般都会邀请如法布劳格这样的专业咨询公司帮助他们做物流规划或物流优化,并且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备的模式和方法,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物流体系建设的根基,是物流系统规划最基础的环节,不能跳过。在这方面,国内很多企业往往准备不足,没有收集充分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才能真正梳理清楚客户的个性化工作流程,各个环节之间配合的问题,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咨询公司才能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帮助客户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

第二步,概念规划。制造企业只有管理层和操作层这两个大的层次。管理层关注概念性的规划,只有在理解各种物流供应方式可行性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决策一种适合企业的方式。所以概念规划的结果必须包含管理层所关心的内容,如各种可能的概念方案、与之相匹配的投资费用、运营成本等,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一般法布劳格会做两到三个方案,向客户详细解释并推荐最优方案,但最终的决策还需由客户自己做。

第三步,技术设计。就是按照确定的概念方案,给操作层制定具体的操作实施细节方案,包括要采购的各种标准设备型号和数量、需要专门设计的特殊器具方案、具体操作流程SOP、库房内部和生产线边物流区域的布局、内部配送上线运输方式和路线、拣选方式和路径、物流软件系统的功能模块、人员岗位配备等,甚至细到规定出每一步的操作动作。具体的方案要面对一线操作工人、采购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只有细节设计真正做到位,才能方便一线人员去实施设计方案,否则执行效果会打折扣。

最后一个步骤,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现场实施。因为最终使用方案、执行方案的大量实际操作人员前期是不可能人人参与方案的设计过程,基于各自岗位的原因也不可能理解整个方案的每个环节,现场运营中也可能出现各种变化的情况。面对种种困惑,如何解决?这就需要咨询公司提供现场的实施支持服务,协助企业将优化后的方案实施到位,否则客户很有可能走回旧有体系的老路,有可能把刚刚建立起来的体系推倒,这是必须要避免的。

记者:如何评价制造企业物流项目的实施效果?

张芸:在项目实施之前,客户与我们签订合同时,会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一般有以下几项:1.当前仓库面积不够用,要求优化仓储系统,清理出浪费的面积。2.要求解决库存资金占压问题。3.要求精简物流人员,提高工作效率。4.提高物流信息流畅通性,能够随时动态了解物料的情况。5.降低物流成本,建立KPI指标等。如果认真按照以上步骤落实和执行,一般都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以我们的经验,尤其是一些比较老的工厂,由于之前管理粗放,多余的环节很多,实施物流优化项目后往往能够取得很大成效。以一个指标为例――解决仓储面积不足的问题,经过物流优化,至少能比原来节省50%的仓储面积。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梳理工艺流程,发现根本不需要储备这么多物料;其次,梳理各个工作环节,找出不必要的工作步骤和岗位;第三,将一定数量的物料拆包装和排序工作前置到供应商仓库;第四,分步将部分物料存储管理和配送工作外包;第五,打通信息流各自为政的情况,做到信息实时化。经过这样仔细梳理和优化,将供应链上所有的浪费消除,没有了多余的物料,自然就减少了仓储面积和资金占压,也减少了用工数量。而且疏通了流程,信息就畅通了,效率提升,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记者:我国制造企业在做物流优化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哪些误区?如何避免?

张芸:要做好物流设计或物流优化工作,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就像我之前谈到的,要从企业整个运作链条去考虑,而不是只盯住仓库这一个点。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国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或进行技术改造时,往往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就是更愿意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备埋单,而不愿意为规划、设计等智力投入付费。反映在物流设计或物流优化工作中,往往重视技术设计环节,也就是物流系统集成建设这个环节,轻视甚至完全忽略前面两个重要步骤:数据分析、概念规划。这是完全不可取的。

企业在做物流优化的时候,要相信专业机构给出的专业的意见,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解决方案和做法,不能盲目推崇自动化设备,优化一定要以物流实现为导向,不能以设备为导向。以国际化高标准为起点,才能规避短期行为,避免走弯路,避免重复和多次建设投资,避免浪费资金和时间,才能使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和提升。信任专业的公司、专业的人才,才能快速、经济地解决问题;忌讳凡事自己摸索、碰壁、总结、再摸索、再碰壁、再总结。

还有,引入信息系统要慎之又慎。正确的次序是先做流程优化,然后才能上马信息系统,这是保证信息系统实用、好用、效率高的前提条件。因为软件系统往往会固化企业运作的流程和模式,一旦建立起错误或者不适当的流程或运作方式,将很难纠正,这会给物流优化工作带来巨大障碍。

最后,要注意物流优化和改善的持续性。企业物流系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持续不断地优化改善,才能不断提升能力,因为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需求,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生产制造,也不可能有永远不变的物流体系与物流流程。同样,物流体系的建设、发展和提升也是需要逐步完成的,物流人员的操作水平、公司的物流管理水平也是逐步提高,不是一次性安装了设备、上马了管理系统就解决了问题。如果没有持续的改进,可能曾经非常好用的物流体系会变得不好用,曾经先进的会变为落后。

记者:在制造业物流优化方面,法布劳格公司有哪些优势?您如何看待这个领域的市场前景,对公司发展有哪些愿景?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9篇

通过工业网、局域网和互联网将各制造节点的PLC控制基站(含高精传感设备、智能生产设备、存储和传输设备等)、手持终端、各能源控制端以及监控设备端网络互联,完成全生产链路的设备组网。

网络结构及功能组成:

底层为工业网互联,主要实现智能生产设备与PLC控制站的通讯和控制。

中间层为局域网互联,主要实现各用户端口(手持/用户端)与服务器的通讯和信息交互。

上层为互联网协议,主要实现全链路的生产监控,数据可视化监测,能耗监测以及生产指挥调度。

管理平台对网内设备进行统一标识和信息整合,实现设备集群与服务器的信息交互,并形成贯穿生产始终的能源供给信息、生产过程信息、视频交互信息、音频交互信息的多通道管理网络。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30篇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智能制造成为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的地位已毋庸置疑,而作为政策落地实践主体的传统制造企业也在寻求依托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

企业方面,潍柴动力、九江石化、海尔集团、蒙牛乳业等企业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陕鼓动力、沈阳机床、中国商飞、青岛红领、长虹集团等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身处制造业前线的与会代表也根据亲身的调查研究和业务实践对“智能制造”的实施建言献策。

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表示,他们正在探索以海尔COSMO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的模式,这个平台是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智能制造的中国版的工业互联网。希望中国成为世界智能制造第三极。在这个平台上,海尔的制造能力会与全球的资源结合起来,构建三个方面的市场,形成互联工厂的服务、大规模定制、大数据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以及智能智慧服务、检测与认证等8个大平台的服务板块,成为支持大规模定制的互联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数据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要以大数据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针对我国工业软件发展水平、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率、软硬一体化的智能制造整体方案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问题,他建议,一是要集中突破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的核心技术,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二是要统筹规划工业云平台,推动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三是要依托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大数据创客中心,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四是要培育壮大一批世界级的IT龙头企业,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