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1篇

一、项目的优势分析

1、优越的地理环境

本农场位于贵阳郊区,地处贵州省中部,交通方便,公交或者自驾都可以到达,距主城区16km.告别了城市的喧嚣,但又交通便利,一个小时的车程又可充分享受驾途的乐趣。

2、独特的经营理念

休闲农场集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提供宾客接待,友人相聚,学习培训等的理想乡村度假圣地。让消费者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既有青菜的收获,又可锻炼身体,带小孩去的可以让城市的小孩懂得农家劳动,从小培养小孩的动手与吃苦耐劳的能力。

二、盈利模式

1、农庄通过租赁土地获得认购费,通过农具的出租获得租金,通过管理员代管获得代管费,通过帮助地主摘取果实获得摘取费,通过收购水果再出售盈利。

2、通过出售门票、出售相关纪念品盈利

3、通过餐饮娱乐,或组织大型活动,接待参观团等方面获利。

三、农场设施

1、农庄提供土地,每块20平米,收取保证金和认购费;

2、农庄提供种子、化肥按市场价出售,为地主提供必要的农具,为租赁土地的地主提供名牌一块;

3、在农庄中设置餐厅、宾馆供地主食宿,设置桌球室、棋牌室等娱乐设施供地主娱乐。

4、农庄配备管理员、保安等相关人员。

四、目标市场

所有对地主职业感兴趣的个人、家庭、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不限性别、不限年龄、不限职称职业、不限行政级别、不限机构性质。只要有劳动兴趣,收入条件允许。

五、地主职责

1、地主需选择租赁并经营一块或多块土地。

2、地主负责给租赁的土地取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名牌由农场统一提供,为地主DIY设置)。

3、地主负责土地的经营管理。

4、每块的土地应每年至少有一次收成。若没有收成,可以向庄园购买。

5、如果果实成熟,地主不及时前往收获,其成熟的果实在接到庄园通知第三日起,由庄园提留5%,供其他地主“偷菜”之用。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2篇

一、项目介绍

xx黑鸡体型中等大小,体躯紧凑,结构匀称。成年公鸡体重1千克,其体态雄伟而健壮,鸡冠为单冠,直立而鲜红,体羽呈黑色;成年母鸡体重1千克,单冠,体羽黑色,体形清秀,xx黑鸡肉细味美,是上乘营养滋补佳品。

公司发展的理念是:生态、环保、健康。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吃上高质量的鸡肉,更多的绿色食品。因为现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药物残留对人体的伤害,在市场上有多少商品让人们放心?有多少产品能保持原产品本色?几乎没有,这些商品都多多少少地失去了他们原来的本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饮食条件的大大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不会再关心温饱问题,而是更多的关注吃进去的东西是否健康,自然而然地对绿色食品更加青睐,所以本产品的销售前景非常大。

我公司的产品都是严格按照精选健壮的上等鸡苗,科学的免疫程序,传统的林网放养的方式,坚持足够的饲养日龄上市等生产程序生产的,所以能够完全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二、市场分析

公司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肉鸡产品。

(一)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饲养周期短,成本低,易管理,可大规模生产。

2、劣势:肉中水分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脂肪含量高,肉质口感差,抗病力差,肉受合成饲料的影响含有大量的添加剂、激素、抗生素之类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二)本公司产品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蛋白质含量高,营养全面,抗病力强,肉质细腻鲜嫩,因此是补身健体的上等食品,对人体无副作用,可称之为绿色食品。

2、劣势:饲养周期长,成本高,大规模生产比较困难。

目前,人们生活已经认识到“健康”是最重要的,也逐步了解了一些产品对自身的危害或不利于健康,也在逐渐地向绿色食品、

健康食品靠拢,这说明大家已经有了这种“绿色意识”。所以本公司的产品有消费者很高的认同度,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风险分析

土鸡养殖的风险主要体现三方面:

1、价格风险:肉价市场的变动。以目前物价的上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鸡的价格波动较低,因此价格风险也较低。

2、疾病风险:目前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白痢、鸡痘、传染性支气管炎、球虫病、线虫病等为主要防疫对象。饲养土鸡,虽然疾病发生较少,但也必须实施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养殖业最大的风险也就是疾病风险,当然这种风险是可以控制到最低。

3、自然灾害风险:水灾、火灾、雪灾、气温等风险系数不高。

四、经营选址

(一)经营方式

公司性质:个人独资或股份合资企业

公司名称:沧州市xx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员工组成:经理1人,员工6人,顾问4人,欲招聘数人。

(二)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应符合以下几点:

1、交通方便,远离居民区、公路,噪声污染小;

2、座北朝南,避风向阳,水资源充裕;

3、土地面积大,易于管理;

4、地势较高,土质结实。

这样既便于鸡疾病防疫,又便于物资和产品运输,使鸡有充分的活动范围和采食源,有利于鸡的生长。

五、厂房和设备

(一)厂房建设:

一般可以建造塑料大棚鸡舍进行土鸡的养殖:大棚鸡舍的建造以经济实惠、方便灵活、就地取材为原则。以毛竹、木条(锯板下脚料)、塑料薄膜、遮阴网、反光纸等为主要建筑材料。放养土鸡的饲养户,一般搭建占地150平方米的双层鸡舍。鸡舍长25米,宽6米,高米;内部结构以毛竹制作成支撑架,锯板下脚料的木条为铺板,构筑成离地高米的中层和离中层高米的上层,这样一种多架式的、干燥清洁的土鸡栖息地。一个双层式共约300平方米(中上二层)面积的养鸡大棚,可一批饲养土鸡3000~4000只。也可以搭建简单的单层鸡舍,鸡舍长25米,宽6米,高米,可一批饲养2000只左右。

大棚内部应该按5米长度进行分间,用鱼网隔离,中间留有1米过道,目的是为了防止有外界刺激时,鸡群发生应急反应在一起扎堆,容易发生死亡;另外也可以方便管理。

大棚四周离地面—米处,用鱼网固定,并每间开个小孔,天气炎热时可把塑料薄膜遮起到鱼网固定上缘,便于通风;天气寒冷时,把塑料薄膜全部放下,起到保暖的作用。这就是塑料大棚的“冬暖夏凉”。

另外,还应搭建遮阳避遇棚、沙浴坑等。

(二)设备准备:

养殖土鸡所用的设备一般有:水塔、电灯、取暖设备、饮水设备、采食设备及疾病预防设备等。

六、养殖方式

一般采用林网放养的模式进行。

早晨鸡群放出,白天自由采食昆虫、青草等,晚上回来进行精料补饲。全天侯保证充足饮水。鸡粪可以作为有机肥对果树进行催肥,也可以经发酵处理后用于水产养殖。力争做到生态循环利用养殖。

生态循环养殖是有效利用每个环节的副产品,达到保护环境,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显著提高养殖效益的高效模式。

(一)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出生后至30日龄这段时期称为育雏期。

A、育雏期土杂鸡的生理特点

育雏期是土杂鸡比较特殊、难养的饲养阶段,了解和掌握雏鸡的生理特点,对于科学育雏至关重要,雏鸡与成鸡相比有如下生理特点。

1、体温调节能力差,雏鸡个体小,自身产热量少,绒毛短,保温性能差。刚出壳的雏鸡体_成鸡低2~3摄氏度,直到10日龄时才接近成鸡的体温。体温调节能力到3周龄末才趋于完善。因此,育雏期要加温设施,保证雏鸡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

2、代谢旺盛,生长迅速,雏鸡代谢旺盛,心跳和呼吸频率很快,需要鸡舍通风良好,保证新鲜空气的供应。雏鸡生长迅速,正常条件下2周龄,4周龄和6周龄体重分别为初生重的4倍、倍和15倍,这就要求必须供给营养完善的配合饲料,创造有利的采食条件,如光线充足,喂食器具合理安置,适当增加喂食的次数和采食时间。雏鸡易缺乏的营养素主要是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烟酸、叶酸等)和必须氨基酸,长期缺乏会引起病症,要注意添加。

3、消化能力弱雏鸡消化道较成年鸡短小,消化功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雏鸡饲喂要少吃多餐,增加饲喂次数。

4、胆小易惊,抗病力差,雏鸡胆小,异常的响动、陌生人进入鸡舍和光线突然改变等都会造成惊群。生产中应创造安静的育雏环境,饲养人员不能随意更换。雏鸡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较强,生产中要严格执行免疫接种程序和预防性投药,增加雏鸡的抗病力。

5、群居性强,雏鸡模仿性强,喜欢大群生活,一块儿进行采食、饮水、活动和休息。因此,雏鸡适合大群高密度饲养,有利于保温。但密度不能太大,防止啄癖的发生。

B、育雏期的环境要求

1、温度:温度与雏鸡体温调节、运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等有密切关系。2周龄以内育雏温度应掌握在35摄氏度~38摄氏度,以后每周下降2~3摄氏度。温度计的读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实际生产中要看雏鸡的采食、饮水行为是否正常来确定温度。雏鸡的伸腿,伸翅,奔跑。跳跃,打斗,卧地舒展全伸休息,呼吸均匀,羽毛丰满、干净有光泽,都证明温度适宜;雏鸡挤堆,发出轻声鸣叫,呆立不动,缩头,采食饮水较少,羽毛湿,站立不稳,说明温度偏低;雏鸡伸翅,张口呼吸,饮水量增加,寻找低温处休息,往笼边缘跑,说明温度偏高,应立即进行通风降温。降温时注意温度下降幅度不宜太大,如果雏鸡往一侧拥挤说明有贼风袭击,应立即检查风口处的挡风板是否错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或被风刮开,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舍内温度均衡。育雏温度对1~30日龄雏鸡至关重要,控制好温度是育雏成败的首要条件。

2、湿度:雏鸡从高湿度的出雏器转到育雏舍,湿度要求有一个过渡期。第一周要求为70%~75%,第二周为65%~70%,以后保持在60%~65%即可。育雏前期高湿度有助于剩余卵黄的吸收,维持正常的羽毛生长和脱换。干燥的环境中尘土飞扬,可诱发呼吸道疾病。由于环境干燥易造成雏鸡脱水,饮水量增加而引起消化不良。生产中,应考虑雏前期的增湿和后期的防潮措施。

3、通风:通风的目的是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换进新鲜空气。也可有效降低舍内湿度。自然通风主要靠开闭窗户来完成,机械通风要利用风机来完成。生产中,要特别注意冬季舍内的通风换气。

4、光照:育雏期前7天,采用24小时连续光照制度,光线强度为50勒(相当于1平方米15~20瓦白炽灯光线),便于雏鸡熟悉环境,找到采食,饮水位置,也有利于保温。7~14日龄,每天光照20小时;14~21日龄,每天光照16小时。以后采用自然光照,光线强度也要逐渐减弱。研究发现,红光、绿光均能有效地防止啄癖发生,但采用弱光更为简便有效。

5、饲养密度:饲养密度的单位常用每平方米饲养雏鸡数来表示。在合理的饲养密度下,雏鸡采食正常,生长均匀一致。密度过大,生长发育不整齐,易发生啄癖,死亡率较高。密度过小,导致资源浪费。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3篇

关键词:规范管理;提升发展;农家乐;浙江

浙江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五年来,给浙江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2009年,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6 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亿元,游客在农家乐购买农产品等收入达亿元。为了加强和改善对农家乐的管理,推进农家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省级农家乐特色村认定办法》、《浙江省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认定办法》、《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等政策文件;还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中心等组织,制定会规民约,营造公平环境,规范竞争行为,充分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对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许多管理和发展问题还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或者是原有规定不合时宜;同时,农家乐规范管理的监管也存在许多空白。因此,农家乐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监管方式以及农家乐自身发展条件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规范管理对提升浙江农家乐发展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农家乐数量不少,单体水平全国一流,但整体效果一般。因此,规范农家乐管理、提高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是实现浙江农家乐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规范管理对提升浙江农家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培育精品农家乐整体提升农家乐形象。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兴起时间比较短,农家乐项目中成规模、有影响的还比较少,相当一部分旅游者还不是很了解,只是在媒介上了解到,市民对农家乐休闲旅游缺乏感性认识,大部分农家乐休闲旅游区处于同质化,影响了农家乐休闲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培能精品及高星级农家乐有利于整体提升农家乐形象。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集群发展。零散发展只能让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步履维艰,各级各部门要扶持建设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农家乐特色精品示范区”、“农家乐精品线路”等,推进农家乐集群发展,发挥集群效应。 健全协调机制规范服务监督。农家乐休闲旅游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对卫生、安全、消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涉及到农业、旅游、工商、卫生、消防、公安、环保、文化等多个职能部门,而在实际工作中,目前还未形成较为健全的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发展不规范、服务不规范、监督不规范的现象。 加强环境保护解决清洁卫生问题。部分地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卫生状况难以令人满意。一些农家乐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这种发展状态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必将导致环境的恶化,乡村风貌的破坏,产品质量的低劣。

二、浙江省农家乐规范管理现状分析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多次专题开会、下发文件部署工作。2010年8月26日,_书记在全省村庄整治建设现场会上,明确提出“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吕祖善省长也提出,“要鼓励农民发展服务业,特别要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浙江省各县市也普遍加强了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协调组织,出台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

(一)农家乐规范管理的积极作用

1.品牌培育有力。规范管理使得农家乐经营者品牌培育意识增强,大力发展品牌,促使一批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农家乐向精品农家乐发展,推进了浙江农家乐特色品牌创建。 服务水平提高。规范管理要求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基本知识培训,并设置旅游服务质量投诉电话和意见簿,促进了农家乐人性化交流式服务发展。 安全管理重视。农家乐经营者根据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要求,制定游客安全事故及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使农家乐的管理更加规范和安全。 设施建设改善。农家乐经营者加强了对经营场地建设,改善了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使游客有了一个更舒适、良好的旅游环境。 环境保护加强。农家乐经营者对生活污水及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有效处理,保护好经营服务活动周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特色建筑物。

(二)规范管理中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滞后。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管理体系滞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而且管理及工作人员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导致服务质量较差,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配套设施不全。旅游区内参与性的娱乐项目相对较少,在有些农家乐休闲旅游景区内游客只能“走走、看看”,不能亲身体会农业劳作与收获的乐趣,达不到农家乐休闲旅游全面放松、休闲的效果。 集群发展不足。目前,浙江省大多数地方农家乐布局比较分散,即使相对集中的区域,也缺乏整体策划和规划,缺乏明确的主题,各家农家乐之间缺乏有机关联和分工协作,难以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瓶颈制约严重。浙江省多数农家乐远离城镇,往往在建设用地规划红线以外,甚至在农用地中间,按照现有规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成片出让都很难办到。 带动能力不强。一些农家乐纯粹是路边饭店,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也没有与农业、农民、农居等形成产业链,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后三项内容开发不足,仍停留在吃饭打牌的初级阶段,带动能力不强。

6.清洁卫生较差。通过调查发现游客比较关心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对部分地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卫生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园内水池中果皮、纸屑随处可见,而且园内也没有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这些都会给景区的生态形象大打折扣,降低游客的旅游兴趣。

转贴于

三、浙江省农家乐规范管理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

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有利于调动农家乐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有序的农家乐发展环境,推动农家乐提升发展。本文在分析农家乐规范管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农家乐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充实各级农旅办管理人员。近几年来,浙江各级农旅办的建设在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完善机构建设,健全工作网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经营显着成绩。但是,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内容涉及规划设计、信息宣传、报表统计、精品培育、评星授星、项目批复等,农旅办一般设在农办系统经济发展处(科),经济发展处(科)工作量大,而人员编制只有三四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量事加强农办系统经济发展处(科)队伍建设,壮大农旅办工作队伍。有条件的可以在农办单独设立农家乐产业处(科),强化队伍建设,增强工作活力,是做好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作的基础。

2.完善农家乐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首先要注重农家乐的标准化工作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推行对规范和提升农家乐经营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保证农家乐的健康发展。农家乐的规范和提升应从准入制度入手,从颁布标准入手,将鼓励与发展相结合,避免走弯路。其次要完善星级农家乐划分与评定内容和质量标准,分门类别细化评星内容,逐步建立完善适应不同类型星级农家乐发展的标准体系,提升规范化水平,引导和促进星级农家乐业标准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引导农家乐丰富营销手段。农家乐休闲旅游以家庭、商务人员为主要对象,对旅游时间的选择,多在双休日、节假日,因此,对国内旅游者来说,春节前后、元旦前后、“五一”前后、国庆前后以及学校放寒暑假期间,成为休闲旅游的主要时间。农家乐经营者要会选择时间宣传,采取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策划一些活动,扩大知名度。如与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等媒体合作,做一些专题采风;与旅行社联手,组织主题旅游或亲子体验活动;到长三角大中城市,开展专场推介会,展示民间文化魅力;根据产业特点,举办四季农事节庆活动;利用“浙江农家乐”网站、浙江农民信箱和其他旅游网站等网络平台,促进供需对接;与汽车4S店、车友会、俱乐部合作开展激情自驾游活动等,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农家乐,打响浙江农家乐品牌。 做好农家乐精细化产品。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拉动了农产品消费,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农业特色街等成为休闲消费的时尚。现阶段,要让客人回头,就需要把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有机地结合在每个环节上生产精细化产品。农家乐休闲旅游要与农耕文化、农民技能运动等融合在一起,抓好主题公园、体育休闲旅游、专项休闲旅游、购物休闲旅游等农家乐休闲旅游的产品,让消费者在玩乐中增加阅历、陶冶性情,享受人生、健全体魄。农家乐经营者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设计不同的产品。产品因每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爱好不同应实施多元化战略,采取“中档优先,兼顾低高档”的模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满足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农家乐休闲旅游需求。 着力从软硬件上下工夫。要根据不同地区改善农家乐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发展一批环境资源优越、主题特色鲜明、乡村风味浓厚、经营服务水平较高的农家乐经营点。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努力形成不同档次、不同形式、能够有效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农家乐业态。要科学规划布局,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升规范发展水平。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增加投入,优化支持环节,创新支持方式,整合利用相关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对农家乐集聚发展区,要协调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配套跟进,加大交通、旅游、卫生、安全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农家乐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葛慧君.在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R].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4篇

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1.落实创设政策。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用地、用电等方面为企业争取相关政策。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充分发挥补助政策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补助项目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强化项目监管,确保高效廉洁规范实施。

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突破初加工关键技术环节,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

2.编制实施规划。做好与中央有关“十三五”的决策部署、_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农业部“十三五”规划等的衔接,抓紧研究编制并实施《“十三五”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拓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3.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推进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选择优势产区建立技术示范点,继续开展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培养造就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网络销售、西南地区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年科研人员培训班。引导各部门、各地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主食工业化、休闲农业等培训,培育科技创新与推广、经营管理、职业技能、企业家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等实用型人才。

4.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综合利用和主食加工标准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ISO9000、HACCP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和国际标准跟踪分析,强化质量标准公共服务。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培育农产品加工品牌,建立专家队伍,宣传推介品牌创建典型,针对品牌创建开展专业服务。引导地方政府主导,企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等参与的区域性公共品牌创建活动。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将产品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将质量和信誉凝结成品牌,以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推动主食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介成熟的发展经验和模式。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

5.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引导现有园区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突出园区特色,强化产业分工,促进园区前延后伸,吸引优秀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共享资源、服务和分工效应。制定标准,加快建设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扎实推动综合利用,重点针对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主攻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开展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

6.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的要求,搭建各类农产品加工对接平台,为企业销售产品和到主产区、境外直接投资、参股并购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政策、咨询、信息、人才、融资、技术对接等公共服务。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联合的名义共同主办第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区域性经济交流活动,力争打造国际知名展会品牌。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贯彻执行农产品加工报表制度,组织农产品加工运行的定期分析会商、热点问题研究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运行信息。

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社会力量提供各类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促进产业发展合力。加强外经外贸培训,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中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交流、东盟贸易经理人培训、中美市场拓展等外经外贸培训。统筹协调本行业产业扶贫工作,推动与贫困地区加强对接、服务。推动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

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1.推动政策落实。积极推动《_中央 _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_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精神的落实,指导各地出台具体落实措施。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在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等方面有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贫困地区,优先扶持发展农家乐、小型采摘园、休闲农业专业村等项目,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民脱贫致富。

2.完善基础设施。结合村庄整洁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争取基本建设项目,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传统特色农区、扶贫攻坚地区,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专业村和休闲农业园,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引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积极争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着力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促成落实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3.培育知名品牌。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完善标准和程序,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活动为重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田园,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并强化后续监管,确保发挥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休闲农业的品牌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4.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以带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部署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选工作,加强已认定遗产的动态监督管理,加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力度。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人员培训,出版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列丛书,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

5.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定期分析会商、热点问题研究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运行信息。从助推农民增收、方便城乡居民休闲的角度,结合时间节点、产业特点和消费人群的个人化需求,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和休闲农业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扩大产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做到春赏花、夏消暑、秋采摘、冬年庆,四季不断,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程

1.落实创设政策措施。继续贯彻落实_以及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关于创业创新系列文件,持续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组织对现行政策的梳理,采用文件重申、媒体宣传、会议部署、工作动态、制定政策明白卡等方式,推动农民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落地生根,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创设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2.培育创业创新主体。鼓励农民和乡镇企业以创新的形式创办经济实体。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网络、远程传输、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培育一大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筛选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积极配合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创业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3.宣传创业创新典型。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勤于耕耘的农民创业创新典型选拔出来进行宣传推介,总结推广好典型、好机制、好创意。继续倡导和弘扬乡镇企业受尽千辛万苦、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四千精神”,引导广大农民在创业创新中学习借鉴。

4.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参与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项目展示、发展论坛等相关活动,完成新农民创业创新展览展示活动,开展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活动;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利用名村、骨干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和农贸市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见习基地,制定见习基地的入围条件、组织对接、人员对接、见习管理等条件。

5.构建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农民创业创新综合性服务和专业类服务,开展各种促进创业创新的公益活动,为农民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参加国家中小微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化解过剩产能、减轻企业负担等督查活动。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1.积极推动落实政策措施。把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_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部门分工方案制定落实方案,认真做好农业部牵头负责和参与的各项工作,推动落实意见中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

2.开展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研究提出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的建议,引导资金向给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积极参与“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融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和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于一体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3.总结推广产业融合发展经验。调查研究各地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适时召开“全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暨农民创业创新经验交流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宣传推介工作。

4.继续引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形成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培训指导等方式,带动和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兴办加工流通,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发展。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5篇

都市农庄是昆明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载体。2012年昆明市特别提出要用建设都市农庄的方式,示范和带动发展一大批休闲农业,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每年安排1500亩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保障都市农庄配套设施建设需求。笔者通过搜集和整理,选取6个首获权益证的都市农庄,进行分析比较(如表1),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从区位来看,以上农庄多分布在中郊和远郊地区;(2)从主题特色来看,以上农庄多为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农业旅游、绿色食品生产、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等几种类型;(3)从投资和经营主体来看,经营方式以企业自主经营为主;(4)从组织形式来看,以上农庄多为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观光、旅游、教育功能发展起来的园区型和由企业负责经营管理的企业型。昆明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且旅游业发达,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

但是,昆明都市农庄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借都市农庄之名、行地产项目之实。某些开发商利用政府给予都市农庄建设用地和资金上的支持,将其规划建设成地产类项目,偏离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就业机会。(2)缺乏宏观规划及技术标准支撑。整体规划、全面布局对于都市农庄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昆明都市农庄的规划设计尚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相应的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仍不够完善。(3)用地和景观规划合理性不足,对生态环境安全重视不够。规划中应确保农庄景观的原始性和生态性,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应尽量利用荒地、低丘缓坡、废弃工矿用地。(4)投资和经营主体单一。目前昆明都市农庄的经营模式多为政府投资和企业自主经营,还可增加农户自主经营和社区集体经营等类型。

二、台湾休闲农业的类型及成功经验

台湾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主要类型如表2。台湾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仅限于果园采摘、购买农产品等简单的经营模式。1994-1999年,农政部门修订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确保了休闲农业在台湾的顺利发展。2001-2004年,台湾开始推动“一乡一农业园区”的计划,休闲农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以“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被广泛推广,农庄的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主要有:(1)主题特色鲜明。农场经营者善于挖掘优势资源,营造农场特色。(2)健全的法规。依据农政部门制定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保证了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3)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其建设的专项经费由政府拨出。(4)科学的规划布局。台湾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都有一个近、中、远期的规划,层层指导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最大利润。(5)与协会组织的合作。台湾休闲农业协会,提供经营技术服务、实务训练及学习机会,使休闲农业走向专业化,并协助反映农业问题与农民诉求,增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6)成熟的规划管理运作。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大多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比如网络营销,使游客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昆明都市农庄的启示

第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特色是都市农庄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农庄建设前期,应全面分析现状条件,依据农业生产资源、乡村聚落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休闲娱乐设施及服务资源等各类资源所占主导地位,以及项目经营管理模式来决定都市农庄的主题特色。

第二,制定法规政策,加强科学管理。台湾有关休闲农业的法规有《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申请作休闲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等。这些条文明确规定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既保证了企业的依法经营,又限制了部分人借办都市农庄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结合昆明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制定都市农庄发展的法规,进行先期发展指导,并伴随都市农庄的深入发展进行法规的修正,明确主管机构,专门研究、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三,整体规划,弹性架构。都市农庄规划需要更有弹性的架构,体现在规划上、经营上、管理上的整体性、多样性和特色性。需从区域规划开始,自上而下逐级制定一套完整的都市农庄规划体系,选准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避免盲目发展、一哄而起而导致同质竞争甚至恶性竞争。

第四,关注农民土地和就业问题。农庄发展需要土地聚集,国家应制定一个稳定的土地政策,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可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

第五,尊重自然,生态优先。都市农庄的规划建设,既要对农村环境的落后面貌进行必要的改造,又要注意保护农村生态的原真性。规划应注意保持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功能定位类型的一致性,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6篇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发源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产业逐渐应运而生。到20世纪70年代,休闲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闲暇乃是全部行为之首。”马克思同样认为:“闲暇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财富标志,人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休闲活动恢复体力和精力,丰富生活,激发潜能,体现自我价值,追求自我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休闲产业可视为人的发展的产业,也是促进社会消费、加快城市发展的新产业。

按照全球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2000-5000美元,就将进入休闲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九江市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4790元,约合2200美元,2010年将接近或达到3000美元,基本已触及休闲消费“爆发性增长”的中低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休闲旅游城市,九江2008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同比增长%:接待国内旅游者万人次,同比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接待游客总人数万人次,同比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08年,九江市当选“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星子县获得“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庐山温泉获得“中国十大温泉休闲基地”。九江休闲旅游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忽视休闲市场基本特征。影响休闲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休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理念

政府和人民在理念上都未充分完全意识到休闲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存在着休闲观念陈旧、休闲方式单一、技能缺乏等问题。观念上片面认为“发展休闲经济为时过早”,行为上限制某些休闲产业的发展;由于受经济收入和人均消费制约,九江人民的休闲生活质量尚不尽如人意;休闲知识教育和宣传远远不够、政府还没有把许多消费意识引入老百姓日常消费观念中去。

(二)消费需求不足

我国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目前仍处在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人均GDP不高,可自由支配收入相对较低,这样的购买力水平必然影响和制约休闲产业发展。加之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些方面颇感压力,且思想上普遍注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休闲层次需求。

(三)产业规划缺失

九江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也没有规范的休闲产业发展详细规划,普遍存在着先开发后规划、边开发边规划、无规划盲目发展的情况。一些地方领导和经营管理者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盲目发展休闲旅游。结果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项目建设重复,重复进行低层次开发,使休闲产品品位不高,功能雷同,恶性竞争加剧。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

九江的休闲旅游资源相当大部分分布于城市周边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在休闲产业市场的区域性布局和市政规划考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整体功能配套失调。尤其在郊区和农村旅游交通、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设备方面严重不足。客房、餐厅、娱乐等主要接待设施条件简陋,水电供应难以正常保证。安全卫生状况亟待提高,客人意见和投诉较多。

(五)经营活动不规范

目前九江休闲产业经营管理很多产业项目审批不规范,未经专家科学论证。未履行规范的审批手续,自发性盲目发展,甚至无证无照经营。企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较低,更谈不上专业对口、持证上岗。从而达到满足游客的要求和标准。管理体制也不健全。政府部门间协调不够,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行业主管部门对经营项目发展没有严格的考察和过程管理,缺乏评估和淘汰体系。

(六)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城乡休闲产业。尤其是在郊区和农村,虽是以当地自然资源和特色民风民俗为基础,但基本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市场开发等都需大量资金。目前九江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人均GDP也相对不高,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者不可能有更多资金投入,政府的资金扶持又极其有限,招商引资更是困难重重。

(七)政策法规严重缺失

目前很多群众都有兴办休闲旅游项目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休闲产业项目尚未有系列明确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规范且操作性强的休闲产业管理办法,如观光休闲农业管理法、休闲度假村管理法、农家乐星级评定办法等。由于政策与法规的严重缺失,造成难以科学管理、规范建设,当然也就很难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科学认识

目前,休闲产业在九江乃至全国发展比较缓慢,除了经济收入、闲暇时间等原因外,人们在对休闲旅游的认识上普遍有偏差。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应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将休闲产业纳入城市产业发展规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要下大力气加强休闲教育和引导,普及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共同营造城市发展休闲、促进休闲经济的氛围。

国家历来对发展休闲旅游尤其是乡村农业旅游和乡村休闲产业高度重视,强调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产业。江西省要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沿岸、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目标,把九江打造成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胜地。因此,九江要紧密依托市区和庐山,着力增强中心城区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城乡互动步伐。推动经济全面发展。在抓好中心城市和风景区休闲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二)搞好产业规划,突出地方特色

九江要对资源条件全面调查分析,科学定位城乡休闲产业发展功能,形成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以规划为导向,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创造良好的休闲产业发展环境。同时认真调查分析游客的来源、构成、价值取向,根据广大游客的消费需求,合理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产品。休闲产品应突出特色,树立品牌。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比如:庐山区可以考虑构建农工一体、城乡互动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新格局:星子县可大力发展“一大瀑布、两大峡谷、三大国宝、四大名泉、

五大丛林”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特色:武宁县可依托生态山水、民俗文化、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生态休闲旅游。

(三)发展地方经济,增强消费和供给

休闲消费是在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基本生活消费满足以后更高层次上的消费,因而,购买力因素是休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必须继续加快九江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关注社会低收入人群经济增长,拓宽未来休闲消费的购买市场。同时要创造建设宜居的休闲空间。搞好城市规划与管理,完善休闲综合体系,加速与其休闲产业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和高水平、上档次的休闲产品。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把发展休闲经济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把发展休闲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健全民主法制结合起来。只有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社会环境。

(四)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保护生态,注意文化挖掘和传承;要以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建立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眼光衡量的绿色生态城市:同时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杜绝“破坏性”开发,保护山水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被部级媒体曝光的庐山莲花洞部级森林公园破坏性开发度假别墅案例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只有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才能真正达到江西省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目标。

九江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我们要实行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比如九江传统的龙狮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都可以和休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休闲旅游产业链条中找到应有的地位。这样一是传承了文化。二是突出了特色、提升了文化品位,同时也从更高层面发展了休闲经济。

九江市作为中等城市典型代表,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建设,科学开发、合理布局。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使城乡之间能真正做到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客源市场共同分享。乡村休闲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也要充分利用城市充裕资金、先进技术、便捷信息资源等优势条件。

(五)强化组织保障、实施行业管理

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要有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从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基础投入等方面加大领导和协调力度,市、区(县)、乡(镇)要把休闲产业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职能部门应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可以考虑成立综合协调性常设机构休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其统一领导下各部门明确分工。落实管理责任,理顺管理体制。例如,武宁新光生态山庄、平尧生态山庄等休闲观光农业可以考虑以农业局管理为主、旅游局配合;烟水亭、琵琶亭等民俗旅游点和文化旅游点以文化局管理为主、旅游局配合:星子温泉等休闲旅游点和休闲度假村等则以旅游局管理为主、工商局和公安局配合的对日化管理。

在经营管理上实施行业管理。强化专业标准和管理规范。管理者必须在行业调查、行业分析、行业报告的基础上再做出科学决策:所有产业项目必须实行经营者申请、专家论证、行业部门审批手续,经营过程中必须证照齐全,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等必须齐备。我们还要建立可量化、可考核的行业管理规范,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管理,对休闲产业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可以考虑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等多方面对休闲产业项目进行评估,不达标准者。通过一定的行业管理措施予以规范。

(六)争取政策倾斜,加强基本建设

加大对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的投入是做大做强城市休闲产业,增强发展潜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基础性工程。九江要以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契机,积极呼吁省委、省政府对九江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建设项目予以一定政策扶持,财政上予以适度倾斜。科学策划包装重点项目。争取国家政策专项资金投入,全力推进庐山休闲旅游长廊、重大文化项目、共青城休闲度假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有效整合资源,搭建更大的融资平台,广泛吸纳外资、民资投入休闲产业,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投入并举。加大投入。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七)完善政策法规,强化人才保障

俗话讲: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九江市政府应向北京、杭州等发达城市学习,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尽早出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园区(点)考评办法,出台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评定标准和办法;借鉴杭州的做法对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工商、税务、卫生、公安消防等职能部门简化有关证照的申办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可以对月经营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农家乐个体经营户免征营业税。

依托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适时设立九江市休闲产业协会,为休闲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技术、方法支撑,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理论依据。也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协会或游客接待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和行业自律组织。同时还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重点培养产业开发、管理、文化艺术、市场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对在岗员工实施全员培训,更新服务理念。规范操作流程,强化服务技能。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八)依托活动载体,加强市场开拓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7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路径;台湾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6)01003408

一、引言

总理在十二届_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农业发展目标。党的十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衡量体系中。首先,作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有助于破解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它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连通了农村的三大产业,并且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功能,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关系紧密,因而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方向拓宽、发展层次和效益提升。其次,休闲农业产业化有助于破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型城镇化问题。由于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因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增的就业岗位和转移出口,而且休闲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通互容。休闲农业的生态性也符合新型城镇化对“新”的要求,有助于缓解城镇化建设中资源环境的压力。休闲农业产业化是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和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可以确保同时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首先对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路径选择作一个简要回顾。从国外政府的角色作用来看,国外政府较为重视休闲农业的立法、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政策的引导。意大利的《税务立法》、法国的《增值税减免法》、德国的《市民农园法》及原联邦德国的收入免税与减少增值税等,属于针对休闲农业颁布的雏形法律和政策。庄诗园[1]指出,美国的《农业住宿法案》于1999年出台并对开办农业旅游的资格条件进行了规定,即农家旅馆的最低规模可以低于商业旅馆。Clemens[2]指出,第一个将农业旅游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欧盟国家是意大利,它在1985年通过了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农业旅游法律,对有意开展农业旅游服务的农场主进行了资质条件的规定,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始此项服务。同时,具备两年农场经营经验是意大利经营者得到政府援助的必备条件。同时,在意大利,具备2年的农场经营经验是经营者得到政府援助的必备条件。张胜利[3]认为,日本关于休闲农业的一系列逐渐完善的法规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如,1969年的《新都市计划法》、1974年的《生产绿地法》、_年的《特定农地贷付法》、1990年的《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和1999年的《食品、农业、农村地区基本法》等。罗演等[4]指出,国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融资援助也是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休闲农业基金会作为筹措资金的主要金融机构是欧洲国家普遍认同的可行做法。包乌兰托亚[5]指出,德国政府通过给予农民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他们对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或建设新的设施,以基金会为代表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并统筹休闲产业的相关开发事项。詹玲等[6]指出,英国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新建或农村发展状况的改善,此项措施在《共同农业政策》中加以固定下来。法国政府曾将具有观光职能的农场作为特定时期的政府优先发展计划,并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提供财政补贴和在银行贷款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意大利政府采取税收减免、低息政策和放松信贷等措施鼓励经营农业旅游的单位。韩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申请审核、资质条件和初期可行性评估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并且提供充足的贷款和放宽贷款偿还的条件。国外政府也非常重视休闲农业从业者的资格考核和休闲农场的品质认证。张瑜和杨晓霞[7]指出,针对农村观光旅游业采用品质认证制度的当属德国农业协会,度假农场认证标章最终授予那些通过计点认证审核的合格者。廖俐[8]指出,匈牙利政府将星级宾馆评定的等级原则引用到民宿舒适度的评定当中,分别用1至4朵葵花标识来评定客房从舒适到不舒适这四个不同的舒适程度。国外政府积极鼓励行业协会和相关组织的建立,以此规范休闲农业的经营与管理。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和爱尔兰农舍度假协会属于发展比较成熟的协会。此外,赵航[9]指出,丹麦人普遍认为从事农业旅游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只有接受过与农业相关的基础教育和拥有农耕劳作实际经验的人才可以得到“绿色证书”,以此作为从事农村旅游经营的先决条件。因此,丹麦政府有目标地定期更新农民的相关知识并组织职业技术培训。刘萍[10]研究了美国、意大利和波兰三国的农业旅游集群发展,认为集群发展取得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为满足游客的视觉需求、触觉需求和消费需求。并且提倡加强政府主导与政策支持、发展有机农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和增加游客参与程度等。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外政府实施了颇多的举措,收效良好,从而逐步推进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完成。

二、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现状与政府路径选择

(一)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现状

目前,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产业类型的日益丰富,大陆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建立,示范点的数量稳步增加。政府重点推广管理完善、设施齐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较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点,同时结合示范点地区的休闲农业特色,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并辐射带动周边相关项目的一体化发展。2004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开始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创建工作,且示范点的数量截止到2014 年总共达到836处。根据农业部的预计,到2015年,认定约3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约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对目前中国836处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各示范点在各省份分布不均匀,但有较明显的区域集聚趋势。以山东、江苏和辽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省份不仅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多,而且分布也比较集中,这三个省份的示范点数量占总示范点数量的比重为232%,其中山东以78处示范点居于第一位,占总数的93%。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分布在以、宁夏、海南和青海等省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呈分散分布状态,共同的示范点数量仅占总数的54%。此外,从2011年至2014年,休闲示范点建设较快的省份依次为福建、山东、辽宁、四川、陕西、新疆和江苏,其中福建和山东新增17处,辽宁新增16处,四川、陕西、新疆和江苏新增15处。由此表明,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在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过程中依旧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西部地区休闲农业示范点也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具体如表1所示。

地理集中指数是用来衡量某一对象地域分布集中化程度的指标,有学者用它来测算休闲农业示范点的集中程度[5],故本文采用此项指标来分析休闲农业示范点在各省份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U=100×∑n1XiT2(1)

其中,U代表集中指数,Xi为第i个省份的示范点数,T为示范点总数,n为省份总数。示范点的分布情况以U值来衡量,U越大说明示范点分布越具有集中化趋势。由于T=836,n=31,经计算,U=203。若836处示范点平均分布在31个省份,每个省份有270处,此时U=180。由于180

(二)大陆政府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路径选择

1政府出台政策规划

大陆_从休闲农业提出之时,一直致力于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国家旅游局是政策制定与的主体,2001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第一个政策文件,即《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2002年,国家旅游局了《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创建提供了依据;2005年3月,《“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第一次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007年,国家旅游局携手农业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和《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通过这两项政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具体发展要求做出了规定,并对有关休闲农业示范县、村的创建工作做出了部署;国发[2009]41 号文件2009年,《_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建设和形式多样的农业体验性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说明,同时强调保护生态与原始聚落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2010年,《农业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农企发[2010]2号)提出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利用三年时间培育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300个示范点。而且,在农业部同年出台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示范创建行动评分管理办法(试行)》及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_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都涉及到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容;2013年,农业部印发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期间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2014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强调要丰富休闲农业类型,促进产业集聚;2015年8月8日,_办公厅在《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别提出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最新规定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首先,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农业用地政策和配套设施扶持力度等。其次,服务能力的提升与体验项目的创意性设计同时并举。最后,注重传统村貌的保留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并扶持特色村镇的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中央出台的这些政策中,基本都是有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内容,涉及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没有关于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规范立法。而且_文件只提供宏观层面的引导,具体在各省份的落实情况还要依赖于省级、市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文件等。

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的省市等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文件,以利于顺利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北京作为大陆最早开始休闲农业的地区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了相关政策的雏形。1993年,北京农村与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编制了《北京市农业区域开发规划》;1998年,《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出台;2004年,《2005―2010年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颁布实施;2005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区域布局规划》;2009年,《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编制,为北京系统创建休闲农业标准化体系和推动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2011年,《关于加快推进京郊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京旅发[2011]93号),以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上规模和上水平为目标,以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2013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以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了《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评定标准(试行)》,规范了北京休闲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与经营活动标准化评价,推进了政府的一体化管理,同时为政府的一体化管理创造了方便。此外,海南、福建、四川、湖南、山东、浙江、陕西和上海等省份也相继出台过许多相关政策。

2政府财政拨款与信贷优惠

近年来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持续新增拨款,主要用于投资修建并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网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支持地方粮食和其他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2015年中央财政下达地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106亿元,比上年提前下达数增加了265亿元。同年,湖南郴州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新增财政支持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对新授予的休闲农业示范县和星级农庄给予一次性奖励。此外,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促进自主就业而向休闲农庄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农业部在2014年11月提出了对休闲农业发展的信贷优惠,如中小企业的小额融资和农民多种要素入股经营等,并要求当地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集聚地区实行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方面的优惠以及对休闲农业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分时电价政策。上海市政府给予经批准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者企业所得税减免和放宽休闲农业项目的市场准入条件等。2014年,黄石财政部门共安排资金200万元,积极扶持20家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4年,荣成市政府在《关于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高效农业予以奖励扶持,尤其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出了奖励措施。

综上来看,财政对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投入较多,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是近几年才逐渐出现的,但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并且政府通过财政奖励和信贷优惠鼓励农民参与。虽然大陆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转型的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也日益被提上日程。目前,_与地方政府都不断强化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有些财政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各单位的具体落实情况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政府成立行业协会

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的健全程度可以很好地衡量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熟程度。2004年初,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通过制定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标准而促进北京休闲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2006年,湖南永州紧随北京和山西的步伐,在政府的推动下也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至此湖南将以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的高效农业作为农村新型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2008年8月,泉州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作为福建第一个休闲协会在泉州农业局区划办的策划组织下成立,并通过了《协会章程》,建立了泉州市休闲农业协会网站,以此作为开展宣传推介、客源市场调研以及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倾诉想法意见的平台。2014年1月,四川省休闲农业行业协会成立,以加快推动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促使四川早日向休闲农业强省转变。

4政府建立电商平台宣传推介

政府利用网络化的新媒体手段对休闲农业进行大力宣传推介,不仅扩大其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度,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吸引企业和外商投资,从而促成产业集聚,加速产业化。继全国休闲农业网建成之后,各地方政府也逐一进行省级休闲农业网站的建设。2015年1月20日,全国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电商平台“蜜蜂游”正式运营,标志着休闲农业进入电商服务时代,政府提供休闲农业服务变得更加便利。2014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与百度合作,将全市335个民俗村914个休闲园区4 077个民俗户在百度地图上进行标注,由此方便消费者通过百度地图快捷及时地找到产品信息,实属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的成功案例。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的农业部门也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主要为积极筹划和举办各类农事节庆、节会,扩大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台湾地区政府主导型的休闲农业产业化与政府路径选择

(一)台湾地区政府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地位

台湾休闲农业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其产生、发展、壮大和产业化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由政府积极规划、推动、抉择、组织和协调的,因而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农业发展条例》对政府的地位做了明确规定: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是休闲农业在中央的主管及辅导机构,观光局、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协助管理;在地方由直辖市、县(市)政府的农政部门主管。此外,台湾休闲农业设立由上而下的专门的管理、辅导和推广部门、处、科,构建完整的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和推广体系。《农业发展条例》对政府的地位和功能划分如此细致,使得休闲农业产业化有了组织保障,可以保证产业化中技术、资金的及时提供和产业结构、产业方向的及时调整以及政策规划的准确出台与落实。

(二)台湾地区政府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路径选择

1立法干预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法规条例及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以此确保其产业化可以有章可循、依法经营。完善的法律为其后盾要得益于政府推动下的休闲农业发展协会于1999年4月30日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以此为标志,财政预算将休闲农业正式纳入其资助范围,且各级行政机构编制发展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促使休闲农业产业规范经营。在法规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上,政府能做到及时出台、正确引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修正调整此前的法规。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法规有《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要点》和《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并且在行政院农业委员会2009―2012年和2010―2013年的中程计划中都有对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和措施的规定,政府利用这些法规和政策政策逐步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财政金融干预

台湾地区政府从休闲农业发展之初就为其提供资金,进行财政支持。例如,在2001年的《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计划》中,政府规定对所有休闲农业的计划书都加以审核,2000万元的补助将奖励给通过审核者发展休闲农渔业并对通过审核者补助2 000万元台币发展休闲农渔业。随着休闲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基金会,每年划拨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农场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与完善以及作为各种观光农园、教育农园组织经费与补助资金。2004年,《农业金融法》的通过也极大方便了政府对休闲农业的融资与信贷。此外,政府也鼓励私人资本介入休闲农业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投资群体。台湾休闲农业企业中,新企业增加时间的大幅度缩短说明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势头迅猛,因而企业在休闲农业市场的投资也日益增多。台湾从2009年开始实行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使得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逐渐成为台湾休闲农业的三个主要特色方面,政府经费投入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发现,政府对这三种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对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的投资在2012年略有所下降。台湾地区政府对乐活农业的投资额度要远大于对卓越农业和健康农业的投资, 2009―2012年对乐活农业的总投资额度是卓越农业的2倍之多,约是健康农业的5倍。乐活农业是最具休闲农业“休闲”性质的,可见台湾地区政府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之大。

3以农会为主的行业协会干预

休闲农业在对外宣传和打造地区品牌的过程中,以集体行动的方式更加具有说服力,可以更好地扩大知名度并降低宣传成本。台湾成立了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休闲农业学会和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以连接政府、市场和农户,促进了三者之间的横向交流,提供规范的指导和技术服务。首先,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农会、合作社、农业产销班和策略联盟等农民合作组织逐渐建立。《农会法》要求建立镇、县、省三级相互独立的农会,目前农会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有涉及,为农民提供包括公益性推广事业、经营性经济实体和农村金融等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会已经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纽带,实力之强、功能之全、影响之大是其他农民合作组织所不能匹敌的。其次,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和休闲农业产销班。合作社与产销班的相似性在于主要通过合作耕作与生产运营、统一加工与运销、共同投资与经营等方式,促使规模较小的经营者扩大规模成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增强自身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建设休闲农业策略联盟。其优势在于休闲农业组织相互之间以及农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可以扬长避短,互相弥补自身资源不足,且在众多领域合作研发与投资生产,共担风险,达成多赢。农业委员会也成立辅导小组来推动休闲农业策略联盟的发展,台湾现有的策略联盟有生产、加工、物流、休闲和贸易联盟等。

4营销宣传干预

台湾地区政府较重视对休闲农业的解说设计和行销,各休闲农业区的地方政府与休闲农业企业密切配合,联合打造高效率的旅游行销网络。同时,政府也指导休闲农业网站的建设,利用网络来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台湾休闲农业网站主要提供最新资讯、农场电子地图、精品路线推荐和住宿票务的网上预订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政府还利用电子展示板、电视等电子化手段在机场和捷运站开展休闲农业的宣传推介,并在机场、高铁站和火车站等多处设置拥有统一标识的旅游服务中心。在政府的推动下,各休闲农业区也编印了农场旅游地图与主题宣传册。政府也注重利用休闲农业产品进行营销,扩大知名度。其所提供的实物产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力争使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承载一个故事,除此之外,还提供诸如氛围、风景、主题和奇观等“情境消费”产品,将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

(三)台湾地区政府的干预效果

台湾地区政府在规划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以活用资源的原则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农产品和农村人力等各项资源结合并动员起来,加以综合利用,产生资源的叠加效应。台湾地区政府也十分注重对传统农业文化、自然景观和民居的传承与保留,在项目空间布局与结构安排上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重打造鲜明的主题和突出的特色。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区、休闲渔业区、休闲农场和休闲酒庄等,促成产业集聚,形成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产业发展模式。例如,在休闲农业资源集中的台南和屏东等地,设置特色观光园区,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彰化和云林发展休闲林场与生态旅游,并开发相应的特色商品,促进农产品的营销。此外,省、市、县、区和乡镇都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基本所有的农场都在政府和农业合作组织的帮助下制定经营准则与规章,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四、大陆与台湾在休闲农业产业化中的政府路径选择比较

(一)政府推动方式不同

台湾将休闲农业的属性仍归属为农业属性,它不仅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新的经营途径,因而项目的设置与审批、产业的类型与布局、资金划拨与安排以及推动发展的方式方法均由政府相应部门指导辅助,这个部门便是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指导辅助,也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主管机构,以此确保产业化按照台湾地区政府的意愿进行推进。可以说,台湾地区采取由上而下的形式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而大陆则将休闲农业视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新的结合体,先产生了对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而后各省市针对这一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并探索发展模式,故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采取地方整合模式,由各省市主导研究地方性休闲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计划,取得地方共识,再进一步通过省市政府整合机制,层层推进。因此,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是采取由下而上的形式。

(二)政策焦点不同

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初,台湾政策的焦点集中在确定休闲农业的内涵或申请合法的要件,1990年以后,台湾政策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农场和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申请程序上。而且台湾地区政府在进行产业规划时特别强调传统文化与特色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基本每个休闲农场或农业园区都至少设有一个文化知识馆,对前来的游客普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寓教于乐。随着休闲农业产业化的逐渐深入,台湾地区政府意识到创意产业的融入是产业化进一步拓展的必要环节,因而从产品设计到营销、园区规划和活动项目的设置等,政府都力求做到用创新与科技吸引游客眼球。此外,台湾地区政府在财政方面大力扶持弱势企业,资金投入较多,使用效率较高。而且注重设置辅导小组,专门辅导休闲农业产业规划和布局等,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与服务意识,提供人文关怀。

在大陆,休闲农业引进之初主要采取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的形式,政府政策的焦点集中于满足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的市场需求和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的政策多侧重于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选与设置,逐步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可以说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较台湾落后,科技与创意元素还未充分融入产业化的发展之中,文化元素的融入也仅限于当地的特色文化,休闲项目的体验性不强。而且政府政策在下达过程中容易引起休闲农业企业的误解,使企业较为重视餐饮和住宿质量的提升,更多地把休闲农业当作旅游业来经营和发展。此外,政府的财政支出并没有明显向休闲农业产业倾斜,资金支持力度有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税收和信贷等优惠政策也亟待加强。

(三)政府干预力度不同

台湾休闲农业的生产和经营都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并且对产业化的干预力度要大于大陆政府。首先,台湾地区政府有明确的法律和完善的政策,而大陆政府虽然出台的政策不少,但缺少一部专门立法。其次,台湾地区政府提供的资金扶持力度大,且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大陆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资金大多混合在支农资金中,缺乏专门的基金会或管理机构提供专项发展资金。再次,台湾地区政府有以农会为代表的完善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力量强大,而大陆行业协会的力量和作用相对弱小,需要政府加强扶植力度。最后,台湾地区政府对有关休闲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相关宣传比较成熟,宣传手段新颖有效。

五、结语

大陆能够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其原因在于农业地位、农业现代化过程和产业结构的同质性。大陆和台湾都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少和农业资源有限的困境,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因而发展精细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是不二之选。农业作为重要的第一产业,在大陆与台湾都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并且台湾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或称之为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与大陆曾经或正在经历的过程有着相似性。台湾比大陆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起步早,经历了一些波折,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今天相对完善的农业产业结构。由于休闲农业产业化也属于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途径,为了减少及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台湾可以为大陆提供前车之鉴。

第一,设立专门的休闲农业管理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管理。首先,该机构主要负责规划编制与区域布局科学设计,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同地区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布局、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与配套。其次,对地区休闲农业资源分布特征、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等情况进行综合研究,根据不同特色不同条件来制定总体规划。最后,形成一整套申报审批制度,要求各省、市、县、区和乡镇在休闲农业项目申报中详细制定近、中、远期规划,明确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各项内容,实现项目开发建设的规范化与程序化。

第二,加强立法,尽快出台一部针对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门法律,通过成文的法律制度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级政府立法部门也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规范其产业化。政府应健全管理体系,完善领导体制。从项目立项条件、申请程序、审批办法、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应规章,规范发展。制定休闲农业的市场准入政策。根据市场定位的不同确定休闲农业项目规模、占地面积、资金投入、管理人员数量和游客容量等,并在这些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对休闲农业开发地进行详细调研与实地考察评估,由专业人士组成休闲农业项目咨询团队提供决策咨询。

第三,在鼓励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方面,政府应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凡涉及休闲农业项目,政府也应给予宽松的信贷条件,将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纳入各类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重点,对于休闲农业建设贷款在审批程序、抵押担保和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政府也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协作、参股和合资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与经营,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渠道的融资模式。此外,政府在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费和排污费等方面应给予相应优惠政策,适当减免休闲农业经营营业税。休闲农业区种养殖用水、用电享受农用水、电价格,农产品加工用水、用电享受大工业用水、用电价格。

第四,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起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社为休闲农业经营者提供相关服务信息,联合推介休闲农业活动,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和培训体系等,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协作推动休闲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良好局面。例如,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相关休闲农业活动,并与100多家休闲农场联动进行市场营销。

第五,在创新营销模式方面,政府应该深度挖掘休闲农业产品特色,提高其辨识度,具体可采取体验营销、绿色营销和品牌营销等新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化也应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包含企业PC互联网网站、手机智能网站、移动App、微信平台、终端智能交互机和后台大数据等完整的、良性的和有效的企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和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政府应协助休闲农业网等其他网站的建设,与此同时使这些网站、旅行社和周边著名景点联网,方便信息共享和一体化操作。政府在互联网平台或手机APP软件上开放用户评价窗口,收集消费者对休闲农业项目的评价信息,以加大游客对休闲农业经营服务的监督与反馈。

参考文献:

[1]庄诗园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研究――以泉州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Clemens,R Keeping Farmers on the Land: Adding Value in Agriculture in the Veneto Region of Italy [R]MATRIC Briefing Paper ,2004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8篇

自1978年以来,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在政策、互补、区位等优势因素驱动下,开始逐步发展[2]。从198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在漳州注册成立以来,福建现已成为大陆对台农业引进合作的重要区域、大陆最大的台湾良种引进繁育基地、大陆农业利用台资最多的省份。近年来发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开始受到两岸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导的重视,闽台休闲农业合作有了较快的发展。2005年在“海峡两岸旅游高峰论坛”上,两岸专家提出了共建“海峡旅游圈”的构想,并达成“优势互补、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市场互动”的共识。2006年,《全国“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列为优先规划和建设的重点旅游区,并明确提出要从海峡西岸入手,联合东岸,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福建省也确定将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作为“十一五”全省旅游工作的重点。2007年11月18日在漳州召开的“第九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中,福清市“台湾地区农民创业园”推出了10个休闲农业项目,引起台商的兴趣和业界的关注。2008年7月13日,海峡_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3]。2009年5月23日,首部涉台地方性的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在福建省得以通过,在鼓励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和闽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闽台农业合作用地、贷款和融资、权益保障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福建省每年通过举办“5?18”海交会、“6?18”福建省成果交流会、“4?9”漳台经贸恳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来深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合作。2010年,福建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大力发展全省精致农业的提案,力争打造全国一流的精致农业发展区域和海峡两岸精致农业合作的示范区,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闽台合作,打造精品的创意休闲农业。2010年第二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上,福建东森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与台湾茂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总投资达5.8亿元的新罗蓝田闽台生态城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落户新罗区适中镇,总用地面积约3823hm2,含国家4A级生态农业观光园、2666.67hm2油茶基地,66.67hm2蓝莓种植加工基地,666.67hm2薏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及果蔬、茶油等农副产品加工区等系列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合作项目。这是福建省在此次农博会上签订的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

2福建发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有利条件

2.1福建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主要的海内外旅游交通要道,南邻珠江三角洲,北临长江三角洲,西是华中、西北、西南的主要通道,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福州的平潭岛离台湾新竹港68nmile(海里),莆田的湄洲岛离台72nmile,马尾距马祖仅35nmile,泉州晋江市围头距金门只有5.6nmile,厦门角屿,与金门相距仅1nmile。福建省拥有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三都澳等众多优良港湾,并将实现对台直航,海陆空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推进,福建可依托海峡西岸区位优势,先行先试,从拓展对接领域、提升对接水平、完善对接服务机制和完善对接环境等方面加强与台湾休闲农业的产业合作[4]。福建农业和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有1个“双世遗”,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个国家森林公园、数十个自然保护区、55万hm2以上果园、13.33万hm2茶园、23.33万hm2水产养殖场,还有大量的港湾、山林,并且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超过陆地面积,达到13.6万km2,海岸线3324km2,可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面积大;水资源充沛,小气候类型多样。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福建与台湾又处于同一纬度区,同属亚热带,同时具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特点,农作物类型、栽培技术、耕作制度基本相同等特点[5]。

2.2福建与台湾渊源深厚的人文优势

福建与台湾同根共祖,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福建是台湾民间习俗的主要发源地。台湾文化源于福建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在台湾具有广泛的影响。两地语言相通,两岸同胞亲情、友情深厚,民间的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往来交流频繁[6],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条件为福建开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3影响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的因素

3.1福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福建地区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民共同经营的方式开展的,其经营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往往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只对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等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造成休闲农业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较差,基础设施、管理体系不完善,发展层次较低。同时,合作管理人才的缺乏和资金投入的不足等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闽台休闲农业合作项目的档次。

3.2缺乏总体规划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如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建筑等相关部门。由于没有政府统一的协调管理,加上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仅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造成部分地区休闲农场整体规划缺失,生态环境破坏,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4借鉴台湾经验,促进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

4.1制定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扶持

2002年台湾“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并制定了完善的休闲农业法律法规,使得农园、休闲农场、农庄、能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经营活动,从而避免了无序盲目的开发。这是台湾发展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在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中,福建应当制定加速两岸合作的政策法规。一是要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二是加快制定出台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引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制定《休闲观光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福建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比如,在税收方面:休闲农业项目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在融资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担当保人的角色,向金融机构争取为休闲农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

4.2合理规划、整合资源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突破,是综合利用当地自然景观、文史资源,融合旅游、娱乐、餐饮等农业资源的产业,即赋予服务业的属性但又离不开主体农业。台湾在规划休闲农业时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与“联合同盟”道路,具体体现为:充分利用本土地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努力挖掘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本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突出地方特色,讲究农村的设计主题鲜明性,不重复设计,走差异化建设,保证休闲农业的持久、核心竞争力。福建省要借鉴台湾经验,发展休闲农业应该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农渔特产、消费市场和季节特点,充分发挥区域地方优势,合理布局、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要尽量避免各景区之间产品雷同、恶性竞争等情况发生。比如在福州、泉州、漳州等大中型城市的郊区就可以发展城郊型的休闲度假项目,可以建成集休闲旅游、田园风光、种植、采摘于一体的休闲项目,开展具有旅游、娱乐、观光、参与等功能的休闲活动。又如福建可以依据占全国4%的森林面积的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通过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好动植物资源,开发别墅型休闲度假村,组织旅游者进行烧烤、垂钓、采集野生食用果蔬等旅游休闲活动。再如福建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岛屿星罗棋布,海岛资源丰富奇特,且离大陆不远,特别适合于开发休闲旅游。

4.3完善闽台交流机制,培养休闲农业人才

目前福建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需要高素质的经营和管理人才。为了提高福建休闲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应加强两岸在休闲农业人才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台湾,“农委会”、农会会不定时的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发展规划,在台湾各大高等院校,开设了休闲农业课程,并从事休闲农业的教学研究。福建要善于借用台湾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台湾有创办休闲农业经验的经营者和从事休闲农业教学研究的学者前来指导,另一方面可派政府官员和休闲农业从业者到台湾进行休闲农业研究、观摩和学习。同时福建也可以借鉴台湾各大高校的休闲农业课程体系建立符合福建高校特点的休闲农业课程,以此来提高休闲农业从业者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9篇

一、项目概况:

位于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岙后村,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与现有利的设施开办“八分地公社”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组织城里人利用闲暇去享受农村生活,开展品农家饭、做农家活、摘农家菜等一系列生态休闲活动,为台州人创造了一个接触大自然、领略田园风光、体验乡土气息、购买土特产品的机会。

二、项目市场评估:

市场需求分析:

工作竞争、生活压力的日益加剧,享受生活、热爱自然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经济消费能力的都市人利用闲暇时间奔向农村、郊外去放松、休闲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主要对象商住楼内的白领一族人士、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中小型的企业员工、校园学生、外地来台州的游客及商务人士等。

竞争对手分析:

目前台州主要集中在黄、椒、路三区外面几个县、市开发的一些农家乐项目,多以鲜果种植、采摘为配套,均有一定的季节性要求。它们虽说各有特色,但大多并没有开发形成规模,面对整个台州庞大的`市场需求总量,供应显得明显不足。并且跟旅游没有直接连接,互动。

三、项目岗位描述和数量:

组织青年创业人员合伙创业或雇佣当地农民及当地领导干部经营,设总负责1人、业务开发4-5人、农家乐项目运营5-6人

四、项目开办资金预算:

1、投资总额:10万元

2、资金使用:

开办费用:1万元(前期协调、开业筹备、办理证照、广告宣传等)

固定投入:9万元(改造景观、房屋修整、游乐器材等)

流动资金:1万元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10篇

随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居民大量增加,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给我国的农业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本高效生态农业、农家乐项目试图通过生态、高效农业同农村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探索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一、项目介绍

本项目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合理布局水产、林地和经济作物;以民俗文化为先导,加强项目的文化、教育功能;以休闲设施、农家乐为核心,吸引城市居民到项目中进行体验式消费。打造一个集农业生产、农村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旅游业庄园,成为扎根,辐射半岛的城市居民假日短途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市场调研和分析

本项目涉及的产业有高效生态农业、农家乐、现实版“开心农场”以及户外运动。

现在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气候,尤其在城市的大型超市中,有机蔬菜和绿色肉蛋奶受到市民的欢迎,随着市民消费水平和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景势必更加广阔。

农家乐作为市民假日近途旅游的目的地,今年来一直非常火爆。但这一市场目前还比较混乱,经营者更新比较快,很难见到规模大、服务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经营者。这一市场还留给像本项目这样的后来者很大的空间。

现实版“开心农场”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事物,主要有“自理式”和“托管式”两种经营方式,在**、**等北方大中城市的**区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在**区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现实版“开心农场”起初本是城市居民为了放松身心、体验生活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通货膨胀预期加大的情况下,又有了降低生活成本的因素,它的发展应该是“方兴未艾”!

这里的户外运动主要的是素质拓展训练,是现在各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中专院校和户外俱乐部非常流行的培训方式。

本项目涉及的行业都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我们是后来者;但是将这几个产业整合在一起的项目少之又少,我们又成为了这个细分交叉市场的先到者,拥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生产和营运计划

我们在辛兴镇西公村考察了一块项目拟用地,此地由三位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20年,这三位承包人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有着极大地热情和兴趣,此地有几个大小不等的池塘和两条由水库引出的水渠,土地部分已经种植了数目可观的白杨树,树龄大多在五年以下,池塘中野生泥鳅比较多,但是此地交通略显不便,只有便道与外界沟通,不适合大型汽车和机械的进出。

以此地为例,我们的营运计划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此次建设以道路整修为主要内容,使项目拟用地与外界有比较畅通的联系。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主要发展水产养殖业。科学布局水产养殖格局,主要发展甲鱼、泥鳅养殖业,同时开展垂钓业务,吸引垂钓爱好者前来垂钓,初步发展以特色餐饮为重点的农家乐。这一阶段主要目的一是为了积累资本进行第二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摸索经营经验。第二阶段,在积累充足资金后,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道路、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现在农家乐项目无法做大规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市民的要求。因此,此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结合当地实际。考虑到本项目的主要客户是城市白领和中产阶级,餐饮和住宿设施的建设和营运参照快捷酒店为宜。同时,增加户外运动项目,比如素质拓展训练设施和真人CS设施等。在生态高效农业方面加大投入,建设精品菜基地,生态养鸡、养猪,不仅做到食品原材料的自给自足,而且可以支撑产品的对外销售。当然,其中预留一部分土地给现实版“快乐农场”所用。本项目的长期规划甚至可以引进沼气技术,农场内部各部分间互相联系,互为支撑,形成一个闭合循环、和谐有序的统一整体。

四、营销计划

根据项目的营运计划,我们的营销计划也分为两步走。首先,初步创建品牌,严把产品质量关,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养殖,努力将产品引进**和乃至整个**的大型超市,同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和大型餐饮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打开产品销路,是产品获得良好的美誉度。然后,伴随第二阶段的营运,严把产品质量关,餐饮、住宿服务关。同时大力进行品牌的建设和运营,运用平面和网络媒体,建设强势的新农业品牌。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品牌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起源地,又拥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这些都为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五、管理团队

可以根据项目营运和营销计划,我们需要的人才大体需要以下几种:

(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经济作物种植、家畜水产养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酒店餐饮营运等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支撑项目的酒店住宿以及户外运动项目的运营。

(三)营销人才。目前是市场经济社会,有市场企业才有发展,营销人才必不可少。

六、财务计划

在第一阶段,工程投资20万元,购置相关配套设施及寻求相关技术支持,实验经营期限两年,到20xx年实现年总产值20万;

在第二阶段,总投资1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品牌营销,建设现代化的集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庄园。

七、面临的主要风险

第一步,作为一个交叉细分市场的先到者,可参考经验少是最大的风险。然后,与项目拟用地原承包人的关系问题,因涉及到土地承包等农村比较敏感的问题,也面临较大风险。最后,在地理位置上本项目拥有一定的劣势,因为离**市较远,很大一部分城市客源被城市近区县截流,在市场开拓方面困难比较大。所以,项目的特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11篇

1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发展的必然性

生态旅游可规划为4个层次:基础层次、核心层次、辅助层次、目标层次。首先,对于资源环境和客源市场的研究,对于资源的类型、质量、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评论。其次,是客源市场的需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纲领,对于各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和规划意义。

2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现存问题

首先,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间接造成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对经济也起到了阻碍作用。生态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和损害,又影响了可更新旅游资源的增值,最终进入影响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中。目前,城市旅游业规划没有相关管理体系,相关规划有待修订完善,部分项目设施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制约了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宣传不够,人力、物力投资不够,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各个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分布和具体服务项目并不了解。旅游区内管理服务也有待加强,监管不到位,旅游区内部自然景观受到生活垃圾、牲畜放养等破坏,卫生较差,生态环境杂草丛生。目前旅游业还需要各行政管理部门合理扶持,但旅游项目审批关下部门较多,手续繁杂,公共服务始终得不到良好地改善。

3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加强行政经济保证

加强对于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加强政府对于生态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指导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协调好决策、管理、规划、促销工作的展开。各行业、各部门协力合作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加强生态旅游区的行政机构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旅游协会机制,并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规定,生态旅游区域内的项目需要按照规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才能开展。项目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多进行经济、技术、环境的考察论证,做好一切与项目和设计方案可行性的研究工作。

打造田园综合体特征

以一定的田园景观环境和生产生活为基础,田园综合体指的是,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文化习俗、农家生活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和观光旅游活动,是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旅游和娱乐等活动更倾向于亲近大自然。田园综合体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运用农林牧渔资源,结合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营造出优美独特的田园景观和山水景观,将生态环境和有限旅游合理结合,打造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们对于旅游区的体验要求。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还能将结构单一的生产活动转型为休闲农业化,其中包含旅游、休闲、独家、地产、会展等在内的全能型休闲产业的中和发展构架。

4结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们对于生态的需求和对于生活最初梦想的美好描绘,设计田园综合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域,能够让城市和乡村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以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地产综合开发的模式,带动城市周边和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创意农业策划方案 第12篇

一、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林地生态养鸡

经营范围:土鸡、土鸡蛋

项目负责人:王志祥、宁翔

项目投资:10万元

场地选择:下孤山林地

二、市场分析

1、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产生了不断变化,特别是吃食方面,普遍追求无公害和土味、野味,生态土鸡养殖场正是迎合人们对“土”字的要求,利用优质鸡苗,在环境优美,无污染的大自然放养,在林地间可食天然虫草,蚱蜢、蚯蚓等,又以补饲玉米、稻谷、地瓜、糠麸等杂粮为主要饲料,运动充足,山地放养时间为4个月以上。

所以,其鸡体紧凑,羽毛光亮,眼大有神,皮簿骨细,肌肉丰满结实,脂肪沉积适度,酮体漂亮,肌肉中氨基酸含量高,而且品质细嫩、口感好,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由于土鸡和土鸡蛋营养丰富,是少年儿童发育和老年病后恢复的进补品,有着与圈套养鸡所不能具备的特点,因此,该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2、市场竞争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年饲养1只土鸡,需鸡苗、饲料、防疫费等生产成本7万元,其产出土鸡、土鸡蛋收入为14万元,除去成本,获利7万元。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分析:林地无公害食品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吃食方面所想往的,林地放养土鸡正是迎合了社会的需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对增强全社会体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果园间放养土鸡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害虫防疫,因此,建规模土鸡放养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分析:林地放养土鸡有利肥沃林地,吃食害虫,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3、养殖与环境的互利

在林地放养土鸡不但可以节省饲料,而且达到无公害使鸡肉味道鲜美,具有丰富营养价

值.据调查一只鸡一到两个月可排粪公斤,而鸡粪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其含氮、磷、钾各种元素,将鸡粪发酵后施肥农作物可直接吸收,促进肥料和养分的分解,让作物根系尽快吸收到养分。

三、项目计划

1、近期计划

在一年之内,将养鸡场办成养鸡企业。以每月进1000只优质鸡苗饲养,采用滚动式发展做到月月批量销售,在已有销售渠道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绿色食品品牌。

2、远期计划

在三年之内,建立土鸡,林地以及其他家禽多样化综合发展模式。养殖企业将利用荒山、林地,用土鸡粪以便发展和绿化林木。另外,本企业将进行土鸡产品深加工,如速冻土鸡,土鸡等,增大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最终成为立体的生态的多样化的综合养殖企业。

四、成本预算

1、薪资预算

饲养员2名,技术员1名,月薪1000元。

2、投资预算

说明:投资预算按一年的时间计算。

(1)场地建设费:5000元

(2)值班室、饲料间:6000元

(3)运输车一辆:20000元

(4)按月饲养土鸡1000只计算:鸡苗3000元,玉米,糠麸等饲料1万,水电费2000元

(5)网子,料罐,油费等其他杂费3000元

综所上述,一年的投入资金需要万。因为土鸡在一年内分为几批饲养,所以前期投入资金不需要万。按鸡苗,疫苗药品,饲料三种大宗耗费计算,第一批土鸡需要万元,前期投入资金约为5万,鸡场总投入为万,另有2万流动资金。(注:在市场分析中的成本不包含农用车费,固定场所费用是折合计算的。)

3、经营成本预算

年饲养土鸡12000只,总成本为万元。

五、风险预测

1、经营风险

(1)选择经营场地的地理位置是否合理;

(2)蛇鼠等害物的侵袭;

(3)鸡苗是否高数量存活;

(4)疾病的防治是否到位;

(5)销路是否畅通;

(6)饲料等物品的价格是否低廉,实际投资是否超出预算;

(7)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2、控制办法

(1)选择经营场所必须进行实地考察,多选几个点,多提几个方案,请专家评价选最佳方案。

(2)鸡舍设置合理,场地进行蛇鼠防御工作。

(3)采取优质鸡苗,提高工作人员育雏技术,建立科学、高质量的育雏室。

(4)聘请专业土鸡疾病防治技术人员,将疾病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6)囤积饲料,多家比较,合理购买,对每次投资要进行经济核算,在预算时要宽松或上下互补。

(7)采取先进的管理制度,合作社—农户—雇员相结合的模式。

六、市场营销

1、营销策略

大户与散户相结合,组建专业合作社,增加商品产量,逐步扩大市场,最终打造品牌。

2、营销方式

(1)熟人推荐:利用熟人介绍。

(2)公关营销:利用鸡贩子关系,由鸡贩推广营销。

(3)宣传推广:到各乡镇、城市综合市场进行宣传推广工作,特别是城市里主要的综合市场的宣传。

(4)酒店宣传:到酒店、餐馆、农家乐等地方宣传。

(5)人员推销:直接推销。

(6)街道设点:在主要综合市场设立销售点,进行直接销售。

3、经营计划

(1)将养殖林地发展成2个,形成轮换放养模式。

(2)联系小贩和大的收购户,稳定销路。

(3)成立养鸡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

(4)设立街道销售点,提高经济效益和知名度。

(5)联系酒店、餐馆等,建立固定的买家。

(6)近期计划完成,将实施远期计划,最终建立多样化综合养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