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1篇

为切实加强我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水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意识,增强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劳动基地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增强它们的农业科普知识,提高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能力。

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领导机构

组长:

成员:

三、目标任务

1、通过一系列的种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进行种植实践,增强他们的农业科普知识,通过写观察日记和科普小论文,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

3、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如英语小组会话,美术小组写生等,使学生体验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品位,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加强,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校园的情感。

4、教师通过亲身参与,真正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各科的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5、提高基地的示范作用。

6、提高基地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水平。

7、提高基地的建设水平,使基地美观、实用。

8、从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劳动技能。

四、劳动基地建设面积

学校拟将校内规划绿化面积分片划拨给各班自主经营管理。(先期试验启动为现七年级各班,地点暂定住宿楼靠围墙的'绿地,待实验总结成功后将向全校各班级推广)以种植各季蔬菜、瓜果等作物为主,以种植代绿化,使之成为学校的又一亮点。小学一至三年级可以探索小手工制作产品的经营活动。

五、管理和任务

蔬菜基地按年级划分,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每学期进行“动一动比一比”活动。

种赏收品为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主线,以“品”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

1、蔬菜种子和秧苗由学校各班自筹资金购买,班主任组织学生负责种植。成品由各班自主出售。收益归各班用作班费。

2、德育处将对各班的实践基地命名为“xx班少先队劳动实践基地管理”或“xx班团支部劳动实践基地管理”。

3、劳动技术老师和其他指导教师深入劳动基地,与学生一起种植、一起管理,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撰写科普小论文等,其作品可不定期展出,并评出“种植小能手”。

4、学校拟每学期进行一次以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为内容的作文比赛。

5、各班在组织劳动实践过程中,要确保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确保学生安全,确保公共财产安全,确保基地周围卫生整洁。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2篇

为了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春季校园绿化美化和劳动基地建设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绿化工作,提高校园绿化美化水平,创设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优美的育人氛围,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更应是绿化美化的前沿。校园绿化美化的目的就是为了陶治广大师生的情操,净化广大师生的心灵。能使全体师生以舒畅的心情投入到教与学中去。

二、我校的规划原则:

我校近几年在校园绿化美化和劳动基地建设上已初具成效。在此基础上还要全力按可利用的绿化面积进行栽种。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内原有地形,体现我校教育特色和农村特色,突出个性化特点的原则。

三、组织领导:

成立绿化美化和劳动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组员:班子成员

四、绿化、美化和劳动基地建设规划内容:

1、校园绿化方面。

保持原有可观赏性树木和原有绿化美化水平上。校园花池内栽种菊花等开花期长观赏性强的'花种。以达到整个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怡人景色,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营造优雅的校园学习环境。

2、校园美化方面

(1)保持以前绿化美化水平,补栽死亡的花草。

(2)再新增绿化项目,栽重一些月季、玫瑰花等开花期长观赏性强的花种。

(3)争取每班养植盆景花4—6盆。

3、劳动基地建设

校园内有三块空地已还原成田地了,做为学生的劳动基地。在三块劳动基地上,准备让学生种植各自喜欢的花生、辣椒、豆子等农作物,亲近自然和土地。既锻炼了学生,又达到了美化校园的目的。

五、具体措施:

1、充分发动全校师生参加校园绿化美化和劳动基地建设工作中来。

2、发动学生搞好捐花献草活动,让校园更绿、更艳、更美。

3、整修花池栽种耐寒易活的花草,提高绿化质量。

4、加强管理、养护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制,施肥、除草、松土、修剪、保洁、病虫害防治关口,提高植物观赏效果,做到绿地内无杂草,无杂物,无病虫害标准。

5、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总之,我们将通过校园绿化美化,让大自然的美景走进我们的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春天般的温馨,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和工作。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生活的家园的情感,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目标及任务:

1、提高基地的示范作用。

2、提高基地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水平。

3、提高基地的建设水平,使基地美观、实用。

4、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5、“以育人为主、创收为辅”,从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劳动技能。

三、领导机构:

为保证基地建设有序高效的运行。学校建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班子人员和专业教师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具体如下:

惠阳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领导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建设方案:

1、我校将建设两块劳动实践基地:北楼后侧、厕所西侧。共计600平方米。

2、今年我校将厕所西侧的空地改造成劳动实践基地。这里原是由建筑垃圾填埋而成的空地,现在学校已将地表垃圾清除,并购置新土铺垫,接下来将对其进行规划设计。西侧墙边建藤架一排,采用竹竿穿插。种植爬山虎、丝瓜、南瓜、葫芦等攀爬植物。整个园内用水泥鹅卵石砌成小路,利用小路把园子分割成不同的板块,也便于学生、老师日常进出和管理。园内准备种植北方常见的蔬菜和粮食作物。南侧边角地带种植一些草花。建成后这将成为我校的'一处亮点,集观赏、休憩、教学、劳动实践、科研为一体教育休闲场所。

3、北楼后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土壤改良,施以农家肥。各种作物分畦种植,以北方常见农作物为主。本年度将聘请有种植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种植、除草、除虫等方面的辅导。促使各种作物能够丰收,并让学生体会父母日常劳动的艰辛,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4、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将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力度,为专业教师创造学习进修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使其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更加适应学校专业课教学的发展需要。同时,不断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用已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充实基地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5、将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纳入教师评优评先考核方案,班级评选优秀班集体的重要依据。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各种考核方案,教师分管的劳动实践基地管理的好坏将作为评优评先的一个方面纳入考核细则;班级承包的地块,平时记录、管理、使用的结果将作为优秀班集体的评选否决条件;“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必须是能带领同学共同实践、动手操作、善于钻研的学生。以此来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

学校将在新的一年里开拓创新,强化管理,力争在基地建设上,取得创造性的发展。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4篇

一、年教育十项建设工程

1.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年,我市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资9700万元,其中市级投资4000万元,改扩建农村(山区)中小学30所,改造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2.义务教育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工程(未央区试点建设)。从年起,我市与未央区政府联合对未央区基础教育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到年,计划投资3亿元,完成36所定点学校改造建设及50所学校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更新60所学校的教育实验设备。其中年计划投资14435万元,改造中小学18所。到2017年,完成100所中小学校的改造任务。

3.阎良区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年,计划总投资4012万元,新建校舍24330平方米,改造校舍10000平方米,新建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57600平方米;年,全区规划定点小学全部改扩建到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全面完成。年,完成新布点小学、九年制学校建设,启动新布点高中建设。

4.莲湖区民族教育学校规划建设工程。莲湖区民族教育规划建设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1所。年,启动一期工程,总投资865万元,将市25中打造成为标准化高中,利用贡院门小学旧校址建设一所市一级标准的民族幼儿园。二期工程:一是按照一级标准打造鼓楼小学和洒金桥小学,二是加强合并后的贡院门小学建设,三是继续办好_中学。

5.市启智学校建设工程。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市启智学校建设。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投资800万元,新建3000平方米启智楼、2000平方米学生公寓和餐厅等后勤设施;投资200万元,对原有4000平方米教学楼、综合楼进行改建,设立康复中心;投资500万元购置康复、教学、后勤设备。启智学校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市特殊教育体系,并将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智障教育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6.市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工程。基地在市102中学基础上建设,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承担军训﹑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和基础教育课改等活动。基地占地65亩,建筑总面积19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年,拟建设5379平方米的第二综合楼公寓楼、7170平方米的餐厅报告厅、300米环道训练场,扩建检阅台和观礼台,建设6500平方米的拓展训练基地等。

7.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分别建设市职业教育电子类、机电类和旅游类公共实训基地,依托文理学院建设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依托教育电视台建设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基地。其中,职业教育电子类、机电类和旅游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已基本确定。年,建设总面积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计划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8.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占地549亩(净地),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亿元。其中:一期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总投资亿元;二期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总投资亿元。

9.市教育科研大厦建设工程。为提升我市教育综合实力,建立教育支撑体系,启动建设“市教育科研大厦”。“大厦”将容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市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市勤工俭学管理中心、教育电视台、市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基地等单位,占地12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00万元。

10.文理学院二期建设工程。市政府决定投入亿元实施文理学院二期工程(第二教学楼)建设。该项目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目前已开工建设,计划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

二、年市推动教育发展八项改革措施

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制度,以调研检查为手段,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能力、课堂教学、学分认定与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推动、教研部门专业引领以及学校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使高中课改成为我市高中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成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契机,成为促进高中教育再发展的强劲动力,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在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知名学校,树立、推出一批能走出、迈出省界的著名课改专家、校长和教师,形成鲜活的、有借鉴意义的课改及教学管理经验和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课改研究成果。

2.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认真筹备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工作。

3.积极稳妥推进高中招生模式改革。通过局部试点,分步实施,努力促进生源均衡配置,不断降低择校生比例,逐步建立起以统一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以“差额投档、分批录取、扩大选择机会、多样化招生、网络支持、管理规范、社会有效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公平、公正、透明的高中招生模式。

4.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订单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新路子。

5.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保持普通高中适度规模,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努力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6.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学校教职工岗位设置和全员聘任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公开招聘、专家队伍建设、名师工程培养为支撑的四位一体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加强支教工作,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转任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在城乡间和区域内的科学合理配置。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5篇

为贯彻落实《_中央、_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切实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实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结合滕州市荆河街道西关小学劳动教育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充分挖掘劳动文化、劳动精神和劳动教育资源,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工作,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举措,培育学生劳动观念、能力、精神、习惯和品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不断创新和完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二、总体目标

1.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聚焦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动精神,获得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弘扬学校品正精神,充分发挥学校自然环境、校园文化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培育有学校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把我校打造成劳动教育示范学校,让劳动教育成为我校的品牌课程。

三、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

劳动教育课每周每班不少于1课时,每周一主题,每学期组织2-3次分年级劳动技能比赛。

2.组织形式

劳动教育课通过家庭、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三个活动载体组织完成。

3.活动方式及课程内容

劳动教育主要活动方式:劳动课堂知识教学、学科劳动教育渗透、学生自我服务、校内劳动基地实践活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公益劳动等五种形式。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西关小学20xx年劳动教育实践推荐清单,西关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六大课程体系(推荐),统编劳动教育教材,劳动教育基地课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蕃园善教”课程等,各班级选择适合课程开展劳动教育。

4.劳动教育宣传周和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月

学校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设立为劳动教育宣传周,每年11月份设为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月。劳动教育做到每周每年级一个主题,每两个月每年级一次劳动比赛。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劳动教育分管领导:

劳动教育各校区负责人:

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少先队依据各年级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实施劳动教育总体方案中的主题活动以及比赛。各校区要建立教师队伍,原则上每年级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育。

2.加强课程管理

(1)丰富课程体系。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方案,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并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促进横向学科融合,纵向学段贯通。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和劳动月,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优化组合,集中体现课程教学成果,开展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成果展演活动。

(2)明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段和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低年级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感知劳动乐趣,注重培养劳动和劳动安全意识,知道人人都要劳动。中高年级要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

(3)开展实践活动。坚持“落实、落细、落小、落真”的实施原则,上好“四堂课”,即劳动教育必修课、学科劳动渗透课、校园文化劳动课、课外劳动实践课。深度挖掘校内日常学习、生活等场所的.劳动教育价值,将楼道、教室、绿化带等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合理分配到班级。充分利用实验室、种植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条件,组织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活动,开展校内劳动教育。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结合植树节、校园采摘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班队会、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活动等。

(4)拓展劳动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建设改造劳动实践基地,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走进军营、深入农村开展体验活动,利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教育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

(5)密切家校联系。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家校协同育人内容,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明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家庭日常劳动清单,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劳动,指导家长每年有针对性地教会孩子1至2项生活技能,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

(6)强化评价机制。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好劳动记录册。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记录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与成果,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让家长、社会力量参与评价,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6篇

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内容

成人继续教育是指为了丰富从业人员的知识,提高其职业技能对已经脱离学校正规教育并且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的一种更高层面的追加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也是众多成人高校必备的办学条件之一。同时,实践教学基地的目标是以开展远程教育用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和革新。

二、为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社会的主体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一些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进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活动则被称之为实践。劳动者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以致用,并将所学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在实践中产生新的知识。所以说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主动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现代高科技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于正规高校教育的成人继续教育更应该摆脱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应该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自由思考,独立实践。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上,一直是以传承为主导单一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创造实践的能力。这种方式严重的扼杀了学员们自由思考的天性,除此之外,整个社会也在其影响下过分的注重学历的要求,从而使很多的青年劳动者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有效平台。

三、传统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实践基地

虽然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实习能比普通正规高校的实习实践更多一点,但仍然逃不掉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一般来说各学院都有其对应的学员实习单位,实习期间亦有教师领队,时刻帮忙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种实习模式归根到底跟学员在学院学习没什么差别,这种手把手教育的实习模式,很大程度上使学员们产生了严重的惰性、依赖性,使其放弃了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更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各实习单位也颇有无奈,在学员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的文化中,只是为了实习而实习,从而使得实习企业没有多大的积极性,学员在实习过程中也就不能学到一些真正有利实践的知识。

四、如何建立新的实践教育基地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经验累积。于此同时,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有突破性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注入新生力量。新的思想,充满朝气的.能动力将为企业开辟新的发展理论。由此得出教育学院需要与一些组织机构完善,发展稳定的企业建立长期并且稳定的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从而达到共赢的局面。要想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则综合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人继续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成人继续教育是指对学校正规教育以后的所有的社会成员的教育,其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满足学员对自我认识、学习的需求,学院方面可以再实习之初进行比较系统的规划,针对不同学员开展不同的实习活动,而企业方面也可在学员实习过程中给予学员一些报酬,使之能更加的积极主动

(二)学院教师培训锻炼基地

不仅学员需要切实的实践,作为教师更应该在实践中谋求未来的发展,学员的理论知识大都来源于教师的传授,教师的教育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学院人才的培养。教师只有扎身实践中,才能使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有趣,才能抓住重点,切实的解决学员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而对于教师所在的锻炼实践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理论解决一些难处理的问题。

五、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监控体系

成人继续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原有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尤其是其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实践教学基地的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以教育管理部门为中心,其他教学部门相配合,全校都积极参与到质量体系建设当中来。更重要的是,各部门职责明确,形成全体成员互动的监控体系。还要重点把握实践教学基地各环节的关键部分,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并且需要运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手段,切实有效的深入到实践基地建设当中去,推动教育基地的质量监控体系顺利展开并成功推广应用。

六、结语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加强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实践基地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将会使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得到及大的提高,使之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7篇

前不久,教育部下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教育‘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对于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着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定位: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与支撑规划;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启动计划和行动计划。

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教育“十二五”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制度基础。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十大改革试点项目。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推动改革创新、完善重大制度作为战略重点,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努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奠定制度基础。二是人才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十二五”规划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人才兴教战略,推进教师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人才基础。三是条件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离不开办学条件保障。教育规划纲要后,十大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以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战略抓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物质基础。

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实化和量化,充分体现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基础的这一战略定位。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增强它们的农业科普知识,提高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能力。

二、目标任务

1、通过一系列的种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进行种植实践,增强他们的农业科普知识,通过写观察日记和科普小论文,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

3、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如绘画写生,英语小组会话,美术小组写生等,使学生体验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品位,团结协作能力和自我交往能力得到加强,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校园的情感。

4、教师通过亲身参与,真正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各科的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劳动基地建设面积及预算

学校拟在教学楼北面,厕所东西的空地开发建设劳动基地亩。以种植各季蔬菜、瓜果作物为主,以种植代绿化,使之成为学校的又一亮点。预计投资14200元,细目如下:

四、劳动基地分配

我们把学校的劳动基地分为三类管理:

责任园分配到每个班级,主要种植一些常见的蔬菜,由班主任老师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管理。

兴趣园学校综合兴趣小组使用,由语、数、英、美、科学指导教师和兴趣小组的.学生管理,可以考虑种植一些不常见或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植物,组织学生观察。活动、撰写。

自留园主要由老师负责管理,给学生提供观察、发现、撰写科技小论文的一个平台。

五、主要任务

种赏收品为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主线,以“品”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

1、责任园的种子和秧苗由学校购买,班主任组织学生负责种植。

2、兴趣园由相关指导教师负责,自主种植,学校不做统一规划。

3、科学老师和其他指导教师深入劳动基地,与学生一起种植、一起管理,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撰写科普小论文等,其作品可不定期展出。

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以科普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为内容的作文比赛,36年级学生全员参加。美术兴趣小组不定期的进行写生绘画训练,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刊登。

5、学校每学期举行12次以科普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内容的主题班会,由各班主任负责。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9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依照_中央_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制定我校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

一、具体要求

1.以班级为单位,以种植中草药为主。

2.在生产劳动中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

3.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4.了解植物发芽、生长、维护、收获的过程,记录浇水、施肥、松土的.周期,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

5.学会集体劳动,培养合作意识。

6.将收获的药材制成产品,培养产品意识,体验劳动收获的喜悦。

二、准备阶段

1.翻地

2.买种子

3.制作班级实验牌和种植基地宣传栏

三、实施阶段

1.为实践基地起名字,设计logo,并赋予意义,写在记录本的最前面。

2.选药材种子。

3.查阅这些药材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药理和功效,写下种植期望。

4.分组,分组越多意义越大,竞争越强烈。选拔组长,展开“种植能手竞赛”。

5.开展种植活动。

6.确定轮流记录机制,文字加绘图。

7.教师定期检查和指导

8.总结劳动经验与方法。

9.班会课分享劳动故事与收获。

10.总结浇水、施肥的周期。

11.收集药材,制成药品。

12.班主任与科目融合:低段采用写绘的方式,语文老师结合作文(种子的力量)、周记、赞美诗等,数学老师结合数数、计算、分类、测量、统计等融入学科教学。

13.查阅种植资料,学习科学种植方法。

14.请教有经验的农民。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10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_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化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和特色培育,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具体事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着眼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整合教育资源,突出系部特色,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有力载体,认真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努力创建一批在校内外具有较好影响力,能突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教育品牌。

二、指导原则

(一)遵循教育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又要遵守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坚持实际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特色示范基地要着眼于从学校工作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形成长效机制,杜绝大而不实,空洞乏力,切实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突出特色创建。此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要求做到项目选题新颖,价值突出,示范性好,抓特色,树品牌,立效应,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品牌进行推广宣传。

三、目标任务

(一)通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努力建成校内特色示范基地6个,充分发挥特色示范基地的`育人功能、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把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力补充。

(二)有针对性选报申请省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各1项,继续加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培育和推广,形成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四、组织机构

结合实际,学校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委员会”,具体名单如下: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主要职责:主要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校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的项目审批和资金审批;负责校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总体领导和协调。

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部;具体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的具体事务。

五、申报条件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工作成效显著;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健全,辅导员和班主任配备合理,工作出色,学生评价高,政策落实到位;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得力,学生活动经费、学生资助经费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保障到位,办公及学生活动设施配置合理;

(四)对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思想认识清楚,建设目标明确,建设计划科学,实施方案合理,条件保障到位。

六、申报程序

(一)系部申报:系部根据学校每两年度公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申报选题指南》(也可结合自身特色自拟基地名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特色示范基地申报项目,原则上一个系部只能申报1个特色示范基地;系部认真填写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立项申报书》(见附件),提出建设目标、建设计划、实施方案和建设措施;

(二)学校审批:学校有关部门组织评审,提出特色示范基地建议单位名单报学校审批;

(三)期限要求:特色示范基地的申报审批时间每两年一次。

七、建设管理

(一)签订协议:学校与特色示范基地单位签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目标责任书》(见附件2),并举行授牌仪式。

(二)经费保障:学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与校内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纳入学校校内科研项目,按照校内科研项目经费划拨标准给予经费支持。所划拨经费专项用于特色示范基地建设。

(三)定期考核:各特色示范基地每学期必须向学校提交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学校对特色示范基地的建设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对不合格系部取消特色示范基地资格;原则上自启动基地建设之日起,一年后进行中期评估。

(四)建设期限:特色示范基地的建设周期为两年。两年后,学校重新组织特色示范基地的申报、评审工作。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11篇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主要目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0%。城镇和发达地区农村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配套措施

把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政府办园为主、公办教师为主、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幼儿园为主体、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每个乡镇重点办好1~2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幼儿园,以公办中心幼儿园带动辖区内幼儿园的发展。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县、乡两级政府筹资为主,中央、省、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

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大力扶持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幼儿园发展,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工程、幼儿园办园条件达标工程、教师培训工程和名师培育等,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兴办幼儿园,鼓励城市多形式办园和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学前教育扩容工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国贫县、革命老区县、经济条件差留守儿童多的县(市)以及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的市辖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实施农村闲置中小学校舍改建幼儿园工程、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工程等,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主要目标

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50%。

配套措施

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鼓励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等区域性改革实验,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实行师资互派、学、资源共享。在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中小学倾斜,落实城乡教师同编同岗同酬。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重点支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寄宿设施不足、教学实验设备、图书不足等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加强学校体音美基本设施建设。到2015年年底,按省定标准基本配齐实验教学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及多媒体功能教室等设施。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推动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督导检查。定期各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计划。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创建活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进行检查验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高校舍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符合防灾避险要求。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初中学生食堂、宿舍等生活条件。实施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中小学建设,基本消除“大班额”和“择校热”现象。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主要目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配套措施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化解普通高中债务。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严格执行教学质量及学业水平标准,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完善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计划:支持普通高中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开足开齐课程,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等建设。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内涵化、特色化发展。

普通高中改造工程: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支持每个县(市)重点改造1~2所普通高中,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主要目标

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配套措施

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制定教师教育总体规划,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职前与职后贯通、学历与非学历并举、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强化研训一体化。规划建设3~6所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扩大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省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和“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构建具有特色文化品牌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支持高校教师到中小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可少于20%。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实行“双导师”制。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教师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探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发展计划。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制定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幼儿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教育行政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计划、幼儿园园长素质提升计划和培训者能力培训计划,不断推进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组织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重点解决特岗教师、交流支教教师以及交通不便、距家较远的教师的居住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要目标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配套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行动计划。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学生优势潜能,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和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广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举报和问责制度。充分开发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等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学生实践基地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鼓励学生会动手、会动脑、会做事、会生存、会合作。继续推进并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符合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不断强化课程功能。积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继续促进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使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成为学生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广大未成年人开辟益德益智、愉悦身心的第二课堂。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12篇

【关键词】 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均衡发展;__市中心区

图1 __市中心区区域位置图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基础教育作为人们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和个人发展的基础条件,关涉“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切身利益。实现基础教育发展的效率、质量和机会公平,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小学布局的本质是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核心是实施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管制,城市中小学布局的合理性,关系到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是否科学合理。

1.中小学校布局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中小学校布局应与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相适应,而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又涉及到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及居住规模等等。因此从目前来说中小学校布局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人口的发展趋势、城市的发展规模、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小学校规模大小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中小学校寄宿制的利弊等等。

城市的人口发展趋势及居住空间的迁移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多少关乎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而中小学生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数量。因此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中小学校未来的社会需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的聚集进一步又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城市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居住空间会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转移。城市中小学校与居住空间应保持相对应,每所学校和所服务的一定地域的居住人口之间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加大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

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均衡化发展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公平的教育敏感领域。基础教育均衡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教育公平原则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拓展,这不仅是现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数量和质量同时发展,关键是中小学校发展均衡。它不仅关系到中小学校布局的均衡,而且还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均衡,因为优质的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所遭遇到的“择校热”的主要动力。反之,由于“择校”而导致城市基础教育布局混乱,有的学校人满为患,而有的却招不满生源,并因此而导致学生上学距离加大,给城市交通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我国社会和经济正向城市化发展,大中城市扩展,小城镇建设,人口迅速向城镇集中。由于受教育意识提高和就业的驱动,要求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机会分配均等,这在城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__市是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在大规模扩展,人口积聚增加,旧城改造,新居民区建设,居民分布加速变化,使原来就欠缺的教育资源正承受着极大的冲击。

学校布局合情合理。

教育现代化必须提倡现代化办学,规模办学可以发挥城市的集聚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布局要合情合理。所谓合情就是在改制、合并、新建学校时既要考虑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又要方便学生入学,根据社区适龄学生人口、教育需求,合理布点,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过多过大的困难。所谓合理就是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要保持适当的数额,不能过于庞大,也就是说既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学校布局和学校规模,更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确定学校布局、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情况来看,从长远发展而言,学校规模、班级规模都不宜过大。因为学校规模、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对学校教育成效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规模过大会减少学生的归属感、减少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平等机会、不利于学校的改革等等。而同样班级规模缩小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相应减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与交往的机会随之增加,每个学生更有可能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积极参与的机会。这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好的学习行为,而且对教师也有积极的影响。

服务半径和服务片区应动态平衡。

国家标准规定小学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中学不宜超过1000m,在这个规定范围内,中小学生一般都能够就近入学。这一标准对于学生的上学安全、就近入学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然而这往往也造成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上的一个误区:造成中小学校布点太多、规模太小,教育资源极大浪费。

现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的建设与发达国家越来越相近,人行道被挤占,非机动车道被取消,中小学生步行或骑车到学校已越来越不现实。今后中小学生会更多地依赖机动车(公共交通),因此,中小学校的服务半径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在美国,为降低运营成本,公立中小学校的后勤服务全部社会化。每个城市都设有专门的汽车接送中小学生,很好地解决了中小学生上学、出行、交通安全等问题。由于有机动车接送,中小学校可以设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布点减少,服务范围扩大,能做到规模化、集约化。

为了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就近入学,采用划分服务片区的方法,以每一个中小学校为中心,按照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规模的要求,通过城市主干道、河流、铁路等自然界线,划分一定的居住区域,每所学校向各自服务片区内的学生进行服务。在既要保证学生上学安全、方便、又

要保障学校规模化发展,节约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动态平衡,合理划分。

服务人口

每所学校的服务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该学校规模的大小;二是城市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 (__市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

学校的规模根据具体城市地域位置具体对待。__市中心区新规划小学办学规模为30班,班额为45人/班;新规划中学办学规模为32班,班额为48人/班。

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的高低可以反映城市中小学生源总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城市中小学校布局的空间密度。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目前__市中心区的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基本维持在小学55-57座/千人、中学44-46座/千人的水平。

由此确定__市中心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服务人口为:小学2—3万人,中学3—4万人。 2. __市中心区普通中小学校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2 __市中心区小学现状布点图

中小学校空间布局不合理,地区间就学压力不均衡。

中心区有的区域中小学校配套过度密集,有的区域中小学校配套严重不足,形成中小学校服务半径远近不均匀的状况,造成学生无法就近入学的问题突出。

中小学校生均用地区域分布不均衡,老城区学校生均用地不足。

从现状来看,__市中心区88所中小学校在校生万名(包括高中生),每名学生平均用地为 m2,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基本达标。但是在老城区,中小学校学生平均用地仅为19 m2,特别是一些居住人口密集地段的学校班级人数高达70多人,生均用地仅为6-8 m2左右,用地极为紧张,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部分学校为筹集办学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利用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地域优势,将部分用地改为商业用房,造成了教学用地的紧缺。

图3 __市中心区中学现状布点图

在住宅区的开发中,中小学校配套建设严重滞后于商品房开发,难以保证“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有的无配套学校,有的低于正常学校,成为_麻雀学校_,有的学校建设散漫无序,与社区结构不吻合,有的是开发商与周边学校达成协议,投入资金来改造学校,打乱了学校的布局,还有的建设主体不明确等等。

厂办学校规模小、设施不配套、教学环境差。

__市中心区厂矿学校多,规模小,再加上原有的规模较小的区属中小学校,从而造成了中小学校布局密集,但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局面出现。

就学的流动人口子女人数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由于其流动性强,不易管理,给各中小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就学压力。

目前__市中心区的流动人口已达12万人左右,已约占城区常住人口的1/5,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3,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长,必然带有大量的学龄人口,这就给中心区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流动人口的子女就学困难,许多学龄少年不能上学混迹于社会中并可能形成犯罪,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已经成为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的社会矛盾之一。

另外,在中小学校布点建设中,还存在着中小学校教学设施配套不完善,社会力量办学比例偏低、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3. __市中心区普通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基本对策

图4 __市中心区现状人口分布示意图

优化中心区中小学校的布局,其关键在于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为使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成为基础教育建设的基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保障、教育用地法制化的基础,政府进行建设决策的依据,规划首先坚持“五个”基本原则:即严格遵循城市规划要求;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持续发展;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调配现有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就近入学相统一;对教育需求的科学预测,防止二次建设造成的浪费。其次规划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基本的对策,以科学合理的进行中小学校的布点。

合理预测中心区中小学适龄学生人数,确定中小学校的数量,以利于中小学校的科学布局。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适龄学生数量决定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合理预测中心区中小学适龄学生人数,是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校布局的关键因素。

适龄学生数量的预测主要是依据中心区人口数量预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规划首先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析和预测。中心区人口规模预测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综合分析了中心区近五年人口总量的变化、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等资料;然后在《__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__年)、《__新区发展规划》、《__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发展规划》中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了中心区近期和远期的人口规模及其居住分布。通过中心区人口确定及其居住分布,并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近五年中小学生数量变化的基本特点,结合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变化趋势,确定规划期内中心区中小学生适龄人口规模及其城区分布,从而进一步确定规划期内中小学校的数量、分布及其服务范围,以作为城区规划布点的基本依据之一。

制定中小学校规模的建设标准,为规划实施提供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原教育部于1982年颁发实施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城市中小学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三部委(_、发展计划委、教育部)于20__年7月1日实施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规定:30个教学班规模的小学,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 m2);30个教学班规模的初中学校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9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4 m2);30个教学班规模的高中学校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 m2)。建筑面积标准的提高,必然就要扩大用地面积。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提供的信息:目前正在编制中的《普通中小学校建设用地标准》规定的普通中学生均用地标准为 m2,小学生均用地标准为 m2。

因此根据目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__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部门的研究报告等,本次规划确定新规划的中小学校班级规模、用地规模及建筑面积如下(__市实行的是五四学制):

小学:办学规模不宜低于30个班,每班班额45人,占地面积不宜少于,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 m2;

中学:办学规模不宜低于32个班,每班班额48人,占地面积不宜少于,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 m2。

以上规定只限于新规划的学校,对于现状学校及已规划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整和改善。

标准学校用地平衡推荐表

学校种类 小学 初级中学

班级规模 30 32

学生人数 1350 1536

建筑用地 面积(m2) 12250 15360

比例(%) 41 36

运动场地 面积(m2) 13253 21290

比例(%) 44 50

绿化用地 面积(m2) 3000 3600

比例(%) 10 8

勤工俭学用地 面积(m2) 1497 2750

比例(%) 5 6

合计 面积(m2) 30000 43000

比例(%) 100 100

生均占地面积(m2

/生) 28 注:计算建筑用地依据的建筑容积率:小学为,中学为。寄宿制学校可按照住宿生每人用地面积5m2的标准执行。

明确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规划,为中心区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原则

__市中心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结合中小学校特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对规划区域内的学校进行网点布局和规模界定。

均衡发展的原则

学校的均衡布局应根据中心区的人口分布,结合学生来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分布。

就近入学的原则

考虑到中心区各片区的城市职能分工的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中小学校规划布局可适度扩大中小学校服务范围,其服务半径也应做适当的调整。

集约化原则

学校建设应贯彻集约化原则,保证一设定的规模,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又能节约社会的成本。

安全的原则

学校的位置关系到学生上学是否方便、是否安全。

环境适宜的原则

新建的普通中小学校,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

综合性原则

中小学校的布局应根据城市不同片区的建设如老城区的旧城改造、新区的规划建设、高新区的居住布局及城市边缘乡镇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科学定位,以免造成二次建设的浪费。

图6 __市中心区远期小学规划布点图

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规划策略

分片区进行规划布局,不同片区应具体对待。

完整的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基础。然而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受不同城市地域的用地发展所限。如城市新区往往用地条件较宽裕,而老城区一般用地比较紧张。

规划结合中心区土地利用片区的划分,将中心区规划为老城区、新城区、高新区和城市边缘区四大片区。

各个片区根据用地现状、用地规划及人口流动趋势等实际情况,本着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对整个中心区每一个现状存在、规划未建的中小学校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学校规模、服务片区、主要生源、学校发展设想及学校周边用地等,通过撤、留、迁、并、扩、建等措施,实现教育用地的整合,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规范化标准学校。因此,规划对于老城区学校首先满足空间布点的需求,对“麻雀”学校进行撤并改造,近期用地指标并不强求高标准,随着老城区的旧城改造的逐步实施,来解决学校用地的不足,具体学校根据用地情况具体对待;新城区学校多是新规划的学校,用地往往比较宽裕,考虑长远发展,学校建设的标准可进行提高;高新区学校根据高新区居住用地比较分散、中小学校服务的范围比较大及工业企业流动人员子女就学等因素,对新建的学校控制规模都比较大,从而为高新区基础教育长远的发展留有余地;城市边缘区学校往往用地较为宽裕,但是生源较少,规划学校主要以撤并为主,并适当扩大保留学校的用地规模,提高学校等级。规划通过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规划实施的主要中小学校项目进行界定,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图7 __市中心区远期中学规划布点图

近远期结合,规划指标刚性弹性相结合

中小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存在过渡时期,在制定规划指标时,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带有适度的弹性。近期中小学校根据预测的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注重对中心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整合,规划的基本指标做到既因地制宜,又保证适度超前。远期中小学校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及中小学发展趋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为将来城市总体发展及基础教育的调整留有余地。

图8 __市中心区小学规划服务片区示意图

图9 __市中心区中学规划服务片区示意

4. 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实施建议

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规划结合中心区内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积极提出管理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各级教育、规划、城建等部门应严格执行,共同抓好中小学校建设,以保证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必须加强对教育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的宣传力度,明确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提高人们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做到全民关心中小学校规划,重视中小学校布局,完成中小学校建设。

(3)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

坚持适度规模办学的原则,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把资金重点投向旧城长期保留、新区新建的中小学校,对规划期间计划撤并的学校,只保证没有危房,不再增加投入,防止出现重复性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注意重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腾出的校舍,撤并的中小学校或用于办幼儿园,或成人学校等。

划定学校用地规划控制线,确保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有效实施。规划建议将中小学校用地范围线作为城市继红线、蓝线、绿线和黑线之后的又一条强制性用地控制线,纳入__市中心区法定图则控制管理之中,以确保中小学校用地在今后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控制。

(4)制定配套政策,保证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按规划实施。

首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审核新建小区和旧区改建、扩建详细规划时应当符合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并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切实保证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顺利实施。其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校选址、校园规划设计方案、校舍建筑设计方案时,应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校,竣工验收必须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参加,验收合格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之日起90天以内,将所建中小学校的产权和有关建设资料交付属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办理接管手续。第三,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实施整体撤并及停止新生招生等多种形式完成布局调整任务。第四,加强协调布局调整引发的经济关系,保证并入学校能顺利接收撤销学校的学生。第五、重点加强寄宿学校管理。

(5)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条件。

首先,市、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预算拨

款制度。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教育法》要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做到_三个增长_,不能因学校布局的调整而减少对教育的投入。

其次,通过国家、社会、个人多方投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市场化运作,以保证中小学校能够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保证实现__市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13篇

一、 【教育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阶段,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垃圾围城的局面。面对垃圾处理现状,_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目前垃圾围城的窘境。垃圾焚烧处理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领先创新开拓能源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可资参考的实践模板。推广普及垃圾焚烧处理环保科普教育知识,让全社会共同关注环保事业,倡导广大市民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对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做起,关心环境保护,争做环保卫士,共建生态文明,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发挥现有社会资源的作用,向公众开展垃圾焚烧处理环保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环保科普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规范“垃圾焚烧电厂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特制定本要求。

二、 【教育基地基本条件】

1、 具备普及环保科普知识内容的条件与设施。

2、 接受政府城市管理部门、环卫部门以及环保部门工作指导。

3、 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讲解、接待和活动辅导,并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

4、 将环保科普活动经费列入本单位经费预算,并落实到位。

5、 有固定的`环保科普活动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和器材。

6、 自身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能有效控制自身各种污染源达标排放。

三、 【教育基地设计理念】

1、 融合垃圾焚烧处理“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环保理念,宣传相关环保政策,普及环保科普知识。

2、 以厂区生态园林绿化、环保信息对外公示、主题性装置艺术、人文风格的图文布展,全方位展示垃圾焚烧电厂的良好形象。

3、 利用声光电、多媒体、趣味性问答等形式增加全民互动参与的热情,使公众对垃圾焚烧电厂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更充分的了解;同时兼顾国内外参观群体的文化差异,采用双语设计展示。

4、 设有专门的室内展示场地,运用声光电、多媒体、模型、实物、图片等形式展示环保科普知识、先进的焚烧处理工艺等。

四、 【教育基地工作要求】

1、 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育基地在环保科普工作方面的示范作用,坚持公益性原则,协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根据教育基地自身的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的需求,创造条件,广泛开展有特色、有时效的环保科普教育活动。各类环保科普活动应有文字、照片和录像等档案资料以及接待公众人数等有关统计数据。

2、 积极探索开展环保科普教育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开拓创新;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参加环保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3、 环保教育基地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00天,接待人数能力满足50人/次。

4、 要做好环保科普活动的内容设计并利用多种手段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如安排专人讲解和指导;设计制作相关的展板、录像、挂图、多媒体、宣传册等;讲解、指导和宣传材料的内容应准确生动、简单明了。

5、 加强对教育基地自身和环保科普活动的宣传,公布开放时间和活动内容,主动吸引、组织公众到基地参加环保科普教育活动。

6、 设有来访者意见箱,认真对待群众意见,听取群众建议,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教育基地形象。

五、 【基地展厅设计要求】

教育基地展厅建设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场地面积在200~700平米为宜。投资费用约为~2万元/平米(暂未考虑后期维护费用)。

教育基地展厅设计应包含三部分内容:

(一)当前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相关政策法规,垃圾焚烧处理科普知识;

(二)本单位垃圾焚烧电厂情况及工艺流程介绍;

(三)社区居民互动及企业文化展示。

(一)介绍当前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相关政策法规,垃圾焚烧处理科普知识:

1、 通过优美环境的图片,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通过垃圾成灾的图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不断产生垃圾的危害,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噩梦。

2、 收集目前国内外垃圾焚烧电厂相关资料,选录具有代表性的范例进行图文展示,尤其是通过发达国家对垃圾焚烧发电的重视和全球典范单位展示介绍,说明焚烧处理技术作为现在及以后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的好处。

3、 要有当前国内外垃圾焚烧处理行业的有关数据统计资料。

(二)本单位垃圾焚烧电厂情况及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4、 介绍本单位垃圾焚烧处理事业的发展、历程、实力、成绩及先进的生产技术。

5、 采用模型并结合声光电等表现形式对垃圾焚烧处理发电(垃圾焚烧、烟气/废水/污泥/飞灰/炉渣的处理)工艺流程进行展示讲解,着重展现垃圾焚烧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设计理念,向公众普及电厂生产知识、传递电厂的环保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6、 设计理念应注重环保元素,全方位、多视角展现环保理念,例如:可充分利用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灰渣、处理达标的废水等材料,展现废物再利用的环保主题;实物展示部分,可布置一些垃圾样本、渗滤液样本、布袋及炉排模型等。

7、 现场生产工艺参观通道整洁明亮,通道两边布置一些图片、文字说明,让参观人员结合现场设备对生产工艺有更直观的了解。

8、 在厂区显著位置设置环保信息对外公示大屏幕,实时准确的向社会公众公开烟气排放指标等主要生产信息,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三)社区居民互动及企业文化展示:

9、 采用电子相册等表现形式展现社区居民互动、共建等主题。

10、 采用电子签名墙等形式,设立“我环保,我快乐”的签名主题文化墙,邀请公众参与、签名宣誓,支持环保、热爱环保。

11、 在厂区内利用废弃物等材料,设计布置具有环保理念的雕塑艺术作品创作,用奇特的造型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装点厂区,宣传废物再利用的环保主题。

12、 因参观群众覆盖面广泛,设计理念应老少皆宜,应包含一些人文互动环节,例如趣味性问答等;同时兼顾国内外参观群体文化差异,采用双语(中文、英语)设计展示。

13、 环保教育基地展厅应兼顾环保理念与本单位经营理念色调的合理搭配,用料上乘、施工工艺精细。

通过印制本公司宣传图册、环保提袋等作为环保宣传活动的相关资料发放,更广泛的宣传环保理念。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14篇

关键词:转型期;城市规划教育;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起源于土木工程与建筑,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渐趋多元,但始终强调物质空间环境规划的技术性,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色彩,教育与行业发展和实践紧密结合,但近来城市规划专业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表现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准确;师资力量不够完善;缺少融合多学科背景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培养队伍;实际教学过程不能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因此,在已经发生的重大社会转型下针对这些问题,中国规划教育需要更加严肃地自我审视和适时转变,尤其需要提高大量新设规划专业的教育质量。

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

1952年之前,在土木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中,个别高校开设以讲座为主的现代城市规划课程,或是在高年级设置专门化教育方向,有了城市规划教育的系统设想;1952年至1960年代中期,通过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国家大规模建设的人才需求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创办,城市规划教育开始独立存在于建筑或建筑工程类院校,规划设计课成为专业的核心课程;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

由于国民经济困难以及意识形态因素,规划专业逐步停止招生,教师队伍被解散或下放,城市规划高等教育陷入停滞期;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的缓慢复苏期,老的规划院校逐步恢复招生,规划院校数量和学生规模缓慢扩大,教学基本延续前的体系内容,但开始逐步充实和改革;199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快速城镇化发展,城市规划教育向社会人文学科和国际规划学界汲取养分,与规划行业发展相互推动。这一时期,设立规划专业的院校数量稳步上升,师资更新换代,规划教育体系全面革新,呈现出新一代学科教育特征;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引导和市场驱动下,院校规划专业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呈现出阶梯式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一阶段的年均新办规划院校数量达两位数,研究生教育快速扩展。年毕业学生由不足千人到接近万人,中国高等城市规划教育的师生规模已经在国际上备受瞩目。

2、城市规划转型的必然性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形态是人的意图的结果,只有人的活动才能改变聚落的形态,无论这些形态多么复杂、不明确或无效,都是人的动机所造成的”。其实不只是城市形态,城市产生、发展也是社会需求的结果.工业革命以前,社会对城市的需求相对简单,给人民以居所,给统治者以“稳定和秩序、控制人民和展示权利、融和与隔离”等,有时还具有宗教与军事意图。由于社会需求相对简单,满足这种需求的城市营建技术也就不那么复杂,占卜师、建筑师甚至画家就足以胜任。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以及人口的急遽膨胀等,城市社会对城市营建提出了更多要求:产业的需求、能源与交通、资源分配与控制、社会的公平、环境治理等等。显然,适用于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规划技术,难以胜任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剧变.城市规划的外延扩大了,从原本的工程技术问题向包涵社会学科的软科学方向迈进.发展到如今,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多样,如技术的革新(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实现等等.城市规划外延扩大是适应城市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

3、城市规划教育

城市规划是一项基于城市社会多维度背景认识有关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以满足城市社会之需求的学科。一方面其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借助跨学科知识与技

术来认识、理解与预测城市;另一方面,又要求有深厚的形体塑造能力,把一切有关城市的多维度分析与研究结果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之中。这两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概括而言,城市规划发展至今至少应该包涵三类学科知识:建筑学类、交通与市政工程学类、社会人文科学类。其中建筑学和交通与市政工程是培养空间塑造能力的核心课程。其中社会人文类学科从多角度丰富了对城市空间的认识,是培养综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关键。城市规划学体现了设计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兼容并,其直接面向职业技能的培训,是城市规划理念基础能力培养的延续与实践运用,它们之间存在着“传与承”的关系。城市规划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城市规划技术的支撑,城市规划技术只有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完善并不断地更新。

4、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培养定位不够清晰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在进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对于目前社会上对于城市规划人才的定位,还没有跟进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培养的定位还处于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的阶段,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进行转变,学历层次的培养也开始多样化起来,从高职高专到普通本科、硕士博士都有其培养的层次。另外从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已经不是过去国家或者公有制的企业,现在就业的方向大多数都是在私营企业或者是合资企业等单位。毕业生也很难精确到进行单一方面的城市规划专业。就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区域来看,有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要进行重新定位和制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 没有针对地域特征培养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 缺乏针对性和地方办学特色。

、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不够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师资力量的水平的高低,能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杰出的人才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更需要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科,这不仅要求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储备,更要求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具备相应的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城市规划专业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包括有:地理、文化、历史、物理、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利用,只有充分对于这些知识进行涉猎才能够将城市规划专业学好、用好。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在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非议,但是就目前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是需要对于多学科背景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以充实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去。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脱离

城市规划设计专业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能够出现教师和学生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如设计图纸和实地勘察等能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中去,很少能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忘记了理论知识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知识的储备对于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做好准备。②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是一个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只有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才能有利于进行专业的设计。但理论课的学习是漫长积累的过程, 各门学科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形成个人的规划思想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并且在短期内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因此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相互矛盾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种学习理论知识的浓厚氛围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

城市规划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完善专业的教学理念与目标

专业的教学理念应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需要,遵循现代城市规划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强的特点,以 “注重宏观政策规划与物质空间设计并重”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为目标,以复合型综合能力和创造性自主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基于建筑学背景并融入区域和政策观念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现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理论知识与城市规划专业技能,了解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技术基础理论与知识结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研究与教学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使学生在继承和巩固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传统优势基础上,具有更为宽阔的专业视野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就业适应性。具体措施如下:

(1)在继承和发扬我校优良传统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新技术教学与规划设计教学的综合训练,探索专业特色与复合人才有机结合的培养途径,强调规划师基础知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学术视野开阔、富有开拓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城市规划专业优秀人才;

(2)在注重学生基本功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加强现代技术与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交融与互动,研究和探索适应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培养新模式与新途径,促进知识传授向能力学习的转变;

(3)建立一套以复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摆脱物质空间规划型与宏观区域政策型两种传统城市规划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和相对隔离状态,完善规划理论与规划设计、区域规划与城市设计并重的教学模式,整体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与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

高等学校教师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社会变化瞬息万变,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师要求也比以前更加严格和多样化,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务主管部门能够在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多下功夫。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养,让其掌握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先进理论和知识,让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案例,方便他们更新已有的知识,提升已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高等学校还应该在教师引进上面下功夫,由于高等学校教师需要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够使此专业的持续发展。总之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当前高等学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重教学、科研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和规划专业的学科特色,面对社会实践,追踪国际前沿和社会需求,密切关注中国城镇建设实践尤其是江苏自身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更新、城市设计、小城镇规划建设以及城镇物理环境控制和节能技术等,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中,建立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研究性强的规划实践项目,通过对城市规划更为广泛领域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以及对其他相关学科的敏感度。

6、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创新

、培养“全知全能型”的人才

随着规划行业的发展,对规划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知识不断扩展。规划专业的学生既要有相当的物质空间设计和表达能力、基本的市政工程规划技能,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调查和分析研究能力、行政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等。即对规划师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具备关于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和地理空间的复合知识,并且训练他们分析和规划(设计)城市的能力,培养“全知全能型”的人才。

、教育的地方多样性与教育的阶段性

教育的地方多样性与教育的阶段性在本质上并无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城市所面临的任务及重点也有不同,再加上各地自然特征的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规划教育地方需求的多样性;再从教育供给角度看,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缘起多个专业类别,怎样在强调规划教育规范性的同时,继承与延续各个院校原有学科特色,大力发展规划教育的地方多样性,对促进各院校优势学科的延续与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另外,规划教育的多样化还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整体框架提供了可能.我国的规划院校基本从属于4个类别,即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在各个院校之间达成一种既协作又分工的职能体系,有利于规划教育行业发挥整体优势,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详细规划课程的实行

将详细规划作为专业主干课,其内容框架设置主要以住区综合规划和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快速完成从建筑设计向规划设计的转换,建立城市规划的思维模式,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具体而言,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基本功和美学素养,了解本专业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方向,同时还需要具备前期研究、实地调研、策划分析等多重能力。详细规划教学着重体现理论、设计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特色与复合人才相结合、知识传授向能力学习的转变,强调学生获取、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城市规划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众需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朱晓娟,汤振兴.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188-190页.

[2]苏 阳.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 河南科技.第28页-29页.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第15篇

一、制定文件意图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北京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起草及征求意见情况

该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任务和工作保障四大方面。已面向相关委办局征求了意见,并进行了修订完善。

三、文件主要内容

(一)工作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用3-5年时间,统筹区域多样化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门头沟区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创建一批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常态深入开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普遍重视劳动的.教育氛围。

(二)工作原则

1.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工作任务

1.严格落实新课程计划中有关劳动教育的要求

严格按照《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和《北京市实施教育部<高中教育课程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要求,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严格落实北京市初中阶段各学科平均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在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中小学生劳动实践的引导,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在生产劳作、科研发明、创新创造等活动中独立解决问题,收获劳动成果。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鼓励有条件学校结合实际,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课程,加强劳动教育。

2.广泛深入开展校内外劳动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劳动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积极利用各种劳动教育契机,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要和创建文明城区工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做好班级和学校环境卫生,开展校内“文明一起走”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卫生评比、优秀宿舍评比等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责任。要与以“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为主要内容的“三爱三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素养。学校要在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教室布置、校园种植等。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学校要充分利用区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3.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展好劳动教育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学生实践体验的重要资源平台。学校要利用社会大课堂活动经费,组织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教育场馆开展农业生产、农具使用等农业基本知识方面的普及教育;组织学生走进蔬菜水果种植、畜牧养殖、城市绿化等现代农业基地、生态庄园体验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组织学生走进农业生产基地、工厂车间、制造基地、商业企业等,参与到劳动生产、流通、服务贸易的实践体验中去。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给学生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服务等劳动实践。鼓励各学科教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辅助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策划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

4.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家务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密切家校联系,利用家长教师协会,加强家校合作。加大宣讲力度,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明确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中的积极意义,鼓励家长为学生劳动创造机会。学校可适当适度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家庭劳动作业以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习得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自理、自立能力为主要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整理、扫地、洗碗、洗衣、煮饭、修理、花草宠物养护等力所能及的家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积极争取社区街道、所在村镇和学校周边单位的支持,为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社区服务提供便利。

(四)工作保障

1.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

2.加强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

3.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和场所建设。

4.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与宣传。